前兩天的日記突然讓我想到莊子。本來就很喜歡這部,以前囫圇吞棗看了很多,現在再讀一下肯定會有不同的想法。
可惜我的文言文不好,所以也只是邊看翻譯邊理解,不求甚解。
第一篇找的是“齊物論”(第一章):
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几者,非昔之隱几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游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无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最重要的一句是最後一句。“天籟”的典故估計出自這段。我覺得應該這麽解釋。人籟是蕭竹吹奏出的音樂。蕭竹經人爲改造,講求音律,就失去了自然的韻律,自然最低等。地籟是大地眾竅發出的聲音,雖然自然,但被其自身形體束縛,只能吹出特定的聲音,所以次等。天籟是“風”,完全沒有形體的束縛,完全地自由自在,完全地喪我,所以發出千變萬化的聲音而不自知。因爲一旦意識到自己在“表演”,這場演奏就會變得做作,就會成了“人籟“。
此”風“不僅指自然之風,還代表了無我而自由的道。只有自由的思想互相衝擊,才可以達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