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邦媛教授的精采人生
    2024-04-06   介紹文
    408

前幾天大哥line給我分享了齊邦媛教授的有聲小說《巨流河》,這是齊邦媛教授住進長庚養生文化村花了四年時間,在八十五歲高齡完成這部從大陸寫到臺灣的生命之書,全是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的回憶錄。大哥說齊邦媛教授和媽媽同年生,聽《巨流河》得以一窺爸、媽那個動盪的年代,在戰爭中長大求學,赤手空拳來到台灣,成家立業顛沛流離之苦,並可從中瞭解二戰前後中國局勢,與戰後來台的移民經驗………。

《巨流河》有聲書共31集。齊邦媛教授生於192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外文系,東北遼寧省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在中國東北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東北地區是日軍摧折最殘酷的地方。當時東北軍閥無力抵抗;她跟著學校從北遷移到南,她學生時代是個文藝青年,迷戀詩詞,一生熱情於文學,因為深信文學可以帶給人們優雅的力量。

齊邦媛一生中有3個重要的男人;她的父親齊世英為民國初年的留德熱血青年,立志將中國建設成現代化國家,她的先生羅裕昌,齊邦媛武漢大學學長,抗戰勝利後來台,任職於台灣鐵路管理局近40年。台灣十大建設時,全心投入臺灣鐵路現代化工程的台鐵電氣化之父,經常忙得公而忘私。張大飛,他的父親瀋陽縣警察局長,因為幫助且放走了不少地下抗日同志,被日本人在廣場上澆油漆燒死。張大飛是齊邦媛少女時期鍾情的對象,考上空軍官校,他被選為第一批赴美受訓的中國空軍飛行員,駕著飛機保國衛民,為民族出生入死,為他的父親復仇,可惜於飛行任務中殉國犧牲。張大飛成了她一生思念的人。張大飛曾送了一本聖經給齊邦媛,她一直將它帶在身邊。齊邦媛75歲時回大陸探親,前往紫金山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憑弔,她找到那塊編號M的石碑,碑上刻著二十個名字,他的那一欄簡單地寫著: 「張大飛 上尉 遼寧營口人1918年生1945年殉職」; 一個立志「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男子,以血肉之身殉國,26歲的生命就濃縮到碑上這一行字裡,成為此生靈魂的依歸。聽到這一段悲痛的事蹟,我不禁泫然淚下。

齊邦媛夫婦在臺中生活17年,齊邦媛曾任教於台中一中和中興大學,在靜宜女子文理學院教美國文學、在東海大學外文系教翻譯,後轉至台大外文系,於1988年退休;其間她也曾任職國立編譯館,亦有兼職故宮博物院英文秘書的特殊經驗,曾接待過伊朗國王巴勒維、泰國國王、外交部長葉公超、學者胡適等人,拓展了她的國際觀與知識視野。她的一生中與她交往的人,多半是社會上層的知識份子。

我有時沏一杯茶,靜靜的聆聽,有時躺在床上,聽朗讀者平淡地娓娓道來,如泣如訴,聆聼過程幾度哽咽,畫面感讓我會聯想起我母親寫的日記,她求學期間經歷抗日戰爭,日本飛機日夜來炸和惶恐的躲警報日子,之後又有國共內戰,生命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和學生生涯,就在戰亂的中國大陸渡過。

1966年文革時期,在紅衛兵「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口號下,不少文物、建築、古蹟遭到破壞,師長、父母遭子女與學生「批鬥」,社會的倫理道德傳統遭受極大斲傷。幸好我的父母1949年跟隨國民政府來到台灣,在台灣結婚、生子、成家立業,在超過半個世紀太平安定無戰爭的日子裡,已把台灣當做落葉可歸之處了。

聽完2遍《巨流河》,對中國人的苦難感到同情與不捨,對優秀且充滿幹勁和理想抱負的那一代知識分子,對抗戰中以身殉國的烈士,在戰亂和艱苦歲月中的骨氣肅然起敬。齊邦媛有著強韌的生命力,在有餘燼之火的晚年,找到自己真正的書房寫半生想寫之書。她的故事裡反映從九一八事變到東北淪陷,從對日抗戰到國共內戰,那些歷史的傷痛,為大時代留下註記,喚醒人們的記憶。齊邦媛希望民眾正視抗戰的貢獻,別把他們當作逃難來台的失敗者。如果不是抗戰,台灣現在還是日本的殖民地,說日本話、取日本名,也就沒有今天的台灣。

一代文學巨擘「巨流河」作者齊邦媛教授2024.3.28辭世,享嵩壽101歲。作家簡媜曾說,齊邦媛是她的老年典範。雖然齊邦媛的肉體已不再年輕,但她的心並沒有陷入困境,還有蓬勃的力量用她的筆開天闢地。



Z1lr_gYpwvA




Copyright © www.penpal.tw All Rights Reserved By Penpal筆友天地 以上內容皆由各著作權所有人所提供,請勿擅自引用或轉載,並僅遵著作權法等相關規定, 若有違相關法令請<關於我們->聯絡我們> 。我們將以最快速度通知各著作權所有人且將本文章下架,以維持本平台資訊之公正性及適法性。
載入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