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2019-02-11
24歲 B型
台灣
2000 ,1
學生
個性
興趣
閱讀寫作 電腦網路
電影
音樂
寵物
旅行
大學生,就讀理工科系,然對文史哲領域稍感興趣,可以討論時事議題
上次動筆寫抒情散文,大概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到底讓人有些淡淡的傷感,我恣意玩弄自己,以為能把握好分寸,終究留下那數道傷痕,傷痕一但留下,便永遠不會復原,印記便留在此處,等待下一次觸動時陣陣抽搐。 到底是讓人傷感,人心畢竟是脆弱至極的玩物,禁不起些許摧殘。道德是社會秩序的梁柱,卻也是人對自己的折磨,一旦道德內化,便難以輕易擺脫,是何等麻煩而令人煩擾的桎梏啊。
因為初次使用此平台,不熟捻此平台的使用方式,故初次發文先發一篇舊文 人做一件事情,不論人們在做該事的當下有意識或無意識於此,在理性思維或潛意識中,大約還是有目的性的。而人們閱讀文學的目的為何,便為本篇文章欲探討的議題,內容大多是時人或前人早有之論,以我自己的論述方式整理於一篇文章之中。可能尚有許多不足或有謬誤缺漏之處。 文學的歷史是悠久的,自人類文明孕育文字之初,文學便相伴而生。以文字為媒介的創作,無論是詩歌、小說、至以議論散文、雜記隨筆,大都能歸為文學的一部分。然而創作文學的目的、文學所追求的境界或服膺的準則,卻是始終隨著年代有著不同的起盪變化,而為人所爭論不休。 文學價值觀發展史: 抒情 / (追求美) →→ 宣揚宗教與道德或其餘主流價值觀 / 滿足慾望→→ 主觀的現實主義→→ 客觀的現實主義(自然主義) →→ 存在主義/深入探討人性 →→ 後現代主義 抒情 抒情,為文學誕生之初,最初始的目的。也是隨著時代演變,從未被廢止或完全消失的文學創作理由之一。直到今世猶為大多數人所認同,也是較容易令人理解的文學創作意義與追求其之因由。 追求美 文學創作的另外一個目的。即是對文字美的闡述與追求。或者交錯華麗的字句,或者營造優美之意韻,使人賞心悅目與樂於閱讀。然而在歷史上,藝術美常常只作為文學的附屬品,經常不是創作文學的主要目的,甚至部分以發揚藝術美為主體的文學作品,必須透過宗教或儒教之包裝以樹立其之文學地位,例如漢賦。而某些過於專注於藝術美的文學,也容易招致道德上的批評或不認同,例如齊梁詩、二十世紀的小說洛麗塔。直到近世,唯美主義流派的興起,方有部分人士認同以單純的追求美為創作文學的主要目的,然不確定是否被主流群眾認可。 滿足慾望 慾望為人之本性,含括性慾、貪慾、嚮往暴力、響往情愛、想往權力與種種不同面向之慾望,慾望的反面為羞恥感,兩者也時常相生相隨。而滿足慾望也是部分文學創作的主要目的與其所追求之方向,雖然創作者與閱讀者時常不加以承認。以滿足慾望為主要創作目的的文學,諸如愛情小說、英雄主義小說、情色小說、與古代現代多數的通俗文學,以至某些似乎與人慾不相關的純文學,有時仍舊或多或少帶有滿足慾望之元素。通常具有以滿足慾望元素之文學,更容易吸引人取之閱讀。但滿足慾望元素過於突出或明顯者,也容易造成道德上的批評與被輕視。 宣揚宗教或道德或主流價值觀 不論是古老的歐洲中世紀,或秦漢以來中國漫長的歷史時代。文以載道,始終扮演引領創作文學方向與文學優劣評析的第一準則,其價值觀也正是在滿足慾望的反面,基於禁慾主義下所發揚之文學觀。在歐洲,文學時常將以扮演讚揚宗教或者褒善貶惡的角色。於中國,文學時常以儒家經典為立足點,所以或者以溫柔敦厚宣揚教化,或者暗諷國事以表示貞潔忠義。這也是文明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常文學演變的創作目的與其被定義之功效。直到今天,以文學來關懷鄉土或諷刺政治,亦可言為文以載道功能的延續。在今天此項仍為文學創作的主要目的之一。 現實主義 西方文學發展至十七十八世紀,隨著宗教勢力的褪潮與理性主義的抬頭。使另一種文學所創作之目的,現實主義相應而生,其價值觀即是以接露闡述事實為創作文學之主要目的,例如歐洲文學包塔利夫人、雙城記,與中唐新樂府時期創作的詩歌等等,現實主義又可且分為以客觀角度進行創作的現實主義(部分被歸類為自然主義),與帶有作者強加之意志與偏好之現實主義,前者如法國小說包塔利夫人,後者如俄國小說復活、中唐白居易之樂府等等。然而必須注意的,現實主義可視為前者 宣揚宗教或道德或主流價值觀 的延續,兩者根基的核心價值其實是相同的,即是功利主義。創作文學的目的是為了個現世之人帶來實質正向之助益,前者透過宗教撫慰心靈或宣揚道德以勸人向善,後者透過接露現實使人能正視當代之問題並加以解決。 探討人性與哲理 西方文學發展至十九二十世紀,伴隨存在主義與現代主義的發揚,也漸漸開始生出新的文學創作之目的。從向外探索人世之制度規則到向內挖掘個人複雜矛盾之人性。這類型的文學或者部分融合現實主義與呈現藝術美的面向,然皆對於人性的曲折複雜有深入之探討呈現。例如 二十世紀小說荒原之狼、日本近代小說金閣寺等等。部分文學作品對於存在主義加之闡述,顯露人世之荒謬與存在本身之虛無、無意義,如卡夫卡之變形記、卡謬之局外人(一譯作異鄉人) 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文學,據聞,為受到存在主義之影響,故以文學無意義論創作文學,與現代藝術具有匪淺之聯繫。然似乎較不受主流認可,或者至少尚未大規模波及東亞。 展現作者之修養與氣質 文學作品可以一定程度的顯示作者之品味雅俗、人格個性、與心智年齡。在古代中國的詩話、詞話等文學評論中,此項便為一個極常被取以衡量文學成就高低的準則之一。然而評判作者之修養與道德時常受到主觀因素影響,故此項時常與第四項宣揚宗教與道德有所牽連,評判者容易會受到該作者之歷史功過、年代遠近或其於因素導致對其作者有非理性之評價。 議論 透過文字以論事。然而一般而言,純議論通常不歸類為純文學的一部分,例如學術論文不盡然有很高之文學性。 對照中國古典文學創作目的: 詩經: 1抒情+2追求美(但被後代文人以4宣揚宗教或道德來解釋) 楚辭: 1抒情+2追求美+4宣揚宗教或道德 漢賦(大賦) : 2追求美+4宣揚宗教或道德 漢樂府漢詩: 1抒情 六朝詩賦 : 1抒情+2追求美(部分+4宣揚宗教或道德) 宮體詩 : 2追求美+3滿足慾望 唐詩 : 1抒情+2追求美(部分+5主觀的現實主義;部分+4宣揚宗教或道德) 唐宋詞 : 1抒情+ 2追求美(部分+3滿足慾望) 宋詩 : 4宣揚宗教或道德(部分+1抒情;部分+5主觀的現實主義;部分+2追求美) 章回小說 : 3滿足慾望(部分+2追求美 部分+5主觀的現實主義;部分+4宣揚宗教或道德) 以上皆 + 8 展現作者之修養與氣度
24歲 台灣
22歲 台灣
23歲 台灣
25歲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