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子浮生
    四種不同向度的交會
    2019-01-13   邊走邊唱
    1073

            (1)

   ……把冷掉的咖啡喝完,重新去磨大賣場買的豆子,Spotify 不知什麼道理在一個女生翻唱 I talk to the wind 之後接上 Ketil Bjørnstad、David Darling、Jon Christensen 與 Terje Rypdal 在 ECM 合作的那張The Sea Ⅱ。ECM 這個廠牌現在也不知還存不存在?有沒有被下載打敗?以前他們家的出版品除古典區首錄的現代音樂外,向來不多 附加說明 ── 我以為這裡似乎潛夾藏了一種反中心主義解題的意味,聲音本身作為一種非陳述性結構,即便文字標題的文本意義遭逢失落或自行廢止,對於那些不欲假借唱片公司施放佈建的樂評與側標說明,僅僅打算依憑自己一雙耳朵獨力攫取聆樂心得的聽眾也絕無妨礙。 同時,非陳述性結構進一步意味著:當我們想表達對某事物的感受或想法時,並不限於利用文字,新時代提供多種媒介自由選用,聲音、影象、肢體、拼貼都被視為合法,與文字具有平等地位的表現型式。也就是說,如今文章並不一定非得使用文字寫成,我們大可直接躺在街上隨意與人親吻來表達對於這張唱片的聆聽感受……


          其次,雖然我們在封面上看到樂手的排名順序如上,依次是鋼琴手、大提琴手、鼓手,最後是吉他手,但整張唱片給人的印象,卻十分鮮明地標誌著團體合作的印記。依常理,團體創作的成品在不同的 copy,或同一 copy 的封面、封底應採不同或不固定之排名序,如此乃能彰顯其他成員的地位是彼此平等的──事實上,在 ECM 早期的出版品裡不乏這種打破排序公平 標示法的例子──同時也提醒聽者不該僅依這張唱片中多數樂曲由 Bjornstad 署名撰寫,就把他掛上頭牌,理所當然按習慣成 說以為由他掛冠,領軍帶團演出……正如我們隨後將看到的,這其間的差異絕對不只是主配角的「排名」問題,它實際上牽涉到傳統爵士樂與現代爵士樂在音樂之觀念與構成上的明顯對比,更影響了聽者感受這四位創作者的音樂,並將之置入相關脈落進行類似音樂哲學種種智性思辯腳下踩踏的立足點。


             (2)

     我對這四個人的音樂都還不算完全陌生,早先他們來台演出的時候亦曾現場聆聽……在一種普通聽眾立於門牆外墊腳的初步探照下,Bjørnstad 的演奏屬於那種容易被人「誤會」成具強烈「伴奏性 格」者,一旦讓他單獨 solo 起來,常會讓人找不著主題,或覺得無處不是主題,於是在做家事或與朋友聊天時,往往它就從台前自行隱遁,進入生活的背景中自由馳騁。更早幾年朋友邀我去台南玩的時候,臨時繞路去岡山排隊免門票聽了 David Darling 的演奏會,那時台灣人正一窩蜂買他的唱片來聽,我則陷溺在郁達夫與王映霞往返的情書中不能自已。Jon Christensen 常在眾人的唱片中出現,也幫別人寫過一些曲子。Terje Rypdal 則與 Jan Garbarek 差不多 同期出道,年輕時曾一起組團,隨後加入 ECM 陣營,有趣的是他們早年同樣喜歡玩弄帶有噪音特質的不和諧聲響,狂烈的情緒終歸於沉澱,適可做為他們日後寧靜音樂的追索起點……



              (3)

            家人問我已經超過十年沒再接觸這類音樂了,為了何事又從塵封中翻出記憶?又說起從前聽這種音樂就好像準備參加文藝青年的資格檢定考試一樣……


          (4)

    不同的呼吸於樂音之間從容地動靜止息……Bjørnstad 與 David Darling 的演出風格就和他們在自己的唱片裡單獨演出時並無二致;Terje Rypdal 加上效果器的吉他,亦如往常一般,總是與高低起伏的情感經驗相應和,在濃烈昂揚之餘轉生出另一股圍困的溫柔。Christensen 打的鼓在多數時候也細碎的與他平日為人伴奏一樣,不喜搶出風頭……

       他們四個人其實是依他們各自的音樂習性自在演奏著,線條各自蜿蜒,即興全憑默契,似乎並未刻意協調如何撫平彼此間的岐岔、齟齬、各行所是,於是反過來我們也很難就適巧配合得當處指陳其間有什麼合匯共融……


            (5)

       家人一邊讀當期的時裝雜誌,一邊抬頭懷疑地問我:是不是他們只是在技藝上客套地會串,心卻離得老遠?我一時竟有些猶豫起來,差一點兒就草草同意他的看法……


               (6)

    讓我臨陣抽身回來,開始被這張唱片吸引的是 Christensen,我發現他負責的部份常與整體的節奏無關,自成一道線條。類似的經驗我在搖滾史上如今已被標示為正統主流的迷幻音樂裡經常遇到,後來則是在諸多前衛樂團出身的實驗樂手紛紛跳出搖滾門牆,嘗試以各種樂器的小段反覆來形成線條,利用切割的方式逼近後現代支離破碎的空間,才宣告新的音樂圖像與新的音樂世代已然形成……當我發現 Christensen 打的鼓具有獨立的特質以後,跟著才注意到 Rypdal 的吉他處於隱沒的時候居多,一旦出現便似在眾人之中嘶鳴,但卻並未與其他人糾纏在一起,於是我轉而提出另一種可能……


            (7)

  每回我去咖啡店的心情都不太一樣,常在門口伸手推門時剛好遇見有人出來,往往我的思緒會陷落在這種兩個人擦身而過的偶遇中,深為其中一切未知的可能與不可能迷戀不已……

      來自不同方向但幾乎同時而至……
      在相近的瞬間交錯視線,一隻手撩過
     另一隻手的邊緣,只差一線就握住彼
      此凝聚在指尖上的靦腆……


    不是有個人常愛說我們每天在街上與人擦身而過,在靠得最近的時候,兩個人的距離只有 0.01 公分嗎?創作者與欣賞者所習於觀照之處容有不同:對於前者而言,創作的迷人之處不在於為故事導入完美結局,而在於創作完成之前,包括創作者自己在內,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不會一定發生或不發生什麼事?兩個互不相識的人此刻在街上擦身而過,在下一刻「發生關聯或不發生關聯」的這種抽象的「可能性」懸而未決,詩意隨謎霧滋生……


              (8)

        分析這四位音樂家往常的習性,可以籠統地說他們從事的是心靈探索的工作;因為這種工作的價值在於它將會永無止盡地持續下去,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它的意義將只在當事人進行探索的「過程」中顯現,至於完整的「探索結果」,往往只是好事的第三者──常常是當事者離開第一手體驗的位置回到家中書房執筆敘事的作者──棲身一旁所妄加虛繪的藍圖。

    打個比方來說好了。在傳奇故事裡,主人翁的成長必經試鍊,其中特別突出的一種類型是「出關」的意象,過了這山即刻成道,一下子就是絕頂高手(多數威漫英雄、部份金庸武俠的人物與拆缷偽裝後周星馳演的每一個角色),故事的精彩落在出關騰躍此後掀起的風雲。另一種類型則在翻山越嶺、穿越沙漠或森林的路途中多所著墨,可能他們並不認為人生真有所謂「關口」,重要在於經歷、學習(星際大戰、哈利波特、魔戒與徐克的新武俠,在前面集數裡出場不久接近庸凡的主角只比菜鳥臨演稍能打一些)與續集行將發生的事(新龍門客棧最後一幕,張曼玉在邊界看見陽光,突生決意追隨的心情……)這或許與不同文化對待生命的時間觀念有關,出關所彰顯的成就在於瞬 間,生命貴在所達境界之無敵與不朽;相對的另一組模式則偏愛經歷重重險阻,史詩般長串故事,在過程與歷練中逐顯人物的成長……


        或許我們不該理所當然常識就能破梗那樣輕鬆容易地預設這四位樂手的交會,結果必定綻現融洽之共鳴,如此才能泯除成見地在他 們互不協調、各自蜿蜒的線條中,感受他們或可即將成型的關聯性。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發生關聯的「可能性」永遠存在,又且因為我 們不必然能夠確知兩個擦身而過的人是否一定會或一定不會產生什麼結果,此中由開放性與未完成性所共同作用的不確定性,讓音樂顯得更為迷人……


              (9)

    把這張 CD 找出來又重新聽過一次。樂曲進行的安排在開始的前半部似乎是構築在 Christensen 所畫下的這條線上,Bjørnstad 與 David Darling 立足其上則有比較多的正面遭遇,但各自保持自己行進時的獨立性。這樣的作用可能是在於把曲子的尾聲儘量向後延伸,讓個別的段落能統合成為較長篇的整體。他們並未循傳統爵士三或四重奏的模式來進行發展,不是輪流 solo 再行會合的那套固定公式,所有的線條各自獨立,但又共同作用著……基於一種初嚐探索的直覺感受,它們似乎是平行的──我的意思是說 ,設若一旦拉開距離來看,它們或自不同平面、方位出發,但遠 觀行進的趨向其實有著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鼓聲持續進行著,大提琴的深沉與鋼琴的寧靜,分別像是伴隨行進者腳步踩下的印痕與行旅暫歇時留止心中的殘響。


        在全部篇章進行達 1/2 以後,Terje Rypdal 才有比較多機會 趕在 Bjørnstad 與 David Darling 之前進來,他們兩位在盤踞多時之後退場,久候的 Rypdal 蘊蓄的能量極大,一出現便與Christensen 有很精彩的合奏。跟之前一樣,因為不是一人一 段依序做東,然後平均攤分,所以我們很難說這一段是誰在帶其他人,那一段又是誰在帶其他人。樂曲發展的格局很自由,不受限於傳統劃分主從的成規。四道線條如果分別拆開來看, 各自有各自完整的升降與起伏,分別呈現各自在行進中的深刻、激烈與平靜……


          (10)

      因為四位樂手他們一致地向著心靈與世界的方向進行探索,所以我們除了近距離觀察,將四位樂手的合作視為不同向度的交會之外,自然也不排斥另從遠方抽象地瞭望。如果說他們四位給人各自帶著樂器分頭行進的感覺,此則正好暗示了其間已然預設「適足以同時支撐四種不同向度之交會」的平衡點問題,並意味著此中關鍵將落在交會展現的融洽結果,而非剝除一切預設之動態的交會本身。


         相對來看另外一個互補角度的觀點:四位樂手的個體生命雖然各自獨立,活在同一空間的不同的平面上,但卻又是在平行發展的方向上結伴行進;同時由於他們共同執著對心靈與世界投注儘可能深刻的探索,在這種狀況下,他們的精神生命在最深刻的層面上,也同樣有著一致的發展趨向。從這種攜手結伴趨向一致的角度來看,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所謂四個不同向度的交會問題。


               (11)

   回到前面剛開始時所提到的「排名問題」。以「不同向度的交會」來標誌四位樂手「會面」、進行對話的「成果」與「陳述」這張唱片的出發點,表面上將四位樂手視為各自獨立的主體,其實是把其餘三位與 Bjornstad 處於平行地位的獨立探索者誤作是 Bjornstad 的團員所導致的惡果。先是把四位樂手的組合視為一個擁有共同中心意念的「團體」,而此中心意念的內容具體展現於唱片與各樂曲的「文字標題」──並延及投入市場流通的故事、文案──因此在進行分析時,按流行音樂對待詞曲作者的習慣,順理成章以排名首位的詞曲撰寫者為領導其事的主角,其他團員配合演出, 只是以樂師的身份徵召參與其事;另一方面,我們不自覺地以為我們將聽到四位樂手交匯融合的「結果」,沒想到竟還有嚐試其他可能的空間……〔戲劇電影小說,凡出場人物之間必定有故事,但其實每日出現在同一街區公車站牌捷運出口甚致交友網站擦身而過的人多半永遠不曾發生關係,又或者偶然交會互放一陣光亮以後又循各自的軌道遠離彼此……〕


        ……他們並未購買前旅的車票,路遙行苦,在即將遭遇的剎那到來之前,發自內在的一點微弱光影相互輝映,折射向猶未揭露的諸多可能……於是,我們反覆聆聽到的除了來自四方,寒流與暖潮乍然交會所綻生的溫柔激盪,同時也是在生命與其他生命的關聯狀態中,一種若即若離但又彼此趨向一致,共處即將開啟未知可能之臨界線前的探索動向……


           (12)

    我不確定這四位樂手在演出之後是否會感覺到彼此間存在著一種類似琴瑟合鳴的協同感……但覺得在這四種樂器同時出現的段落裡(其實即使只有一種樂器 solo 的聲音,其他夥伴也永遠共同在場),即使我們可以強迫自己從他們的音樂中清醒過來,將他們個別畫下的四道線條視為共同的整體來進行〔類似本文這樣〕頭腦體操式的暸解,但我們在他們不盡然完全諧調的合奏中,所感到最迷人之處仍然只是作為獨立個體的他們所共同傳來的那種「止於可能發生」的關聯性。這種「在未來或許可能會發生什麼」的情節,被一般通俗劇的作者置於故事的開場,然後以各種不同的手法將之陳述出來;或安排在結尾,以所謂倒敘的結構呈現。但在這四位樂手的作品裡,發生在「擦身而過以後」的諸般情節並未被寫入劇本,或至少不在他們試圖公開展示的範圍之內……


          (13)

      最後回應一開始提到 ECM 的出版品常常故意精簡到連一句附加說明文字也沒有的問題,即使不知這張唱片的標題、樂曲名、甚致不知樂手名的極限聆聽經驗,也就是說不論四位樂手他們真的以樂聲如海來標示自己的作品,或這句 slogen 根本與他們無關,只是在事後包裝作業階段,製作人專案經理指揮文宣企畫小編為這組四重奏如此下標方便行銷,也甭管這海指的是湧成一個巨大立方不分彼此 浩蕩的整體,或最終解析成一道道湧上沿岸個別的波浪,這次聆聽經驗成就了一次放棄跨騎在純粹聲音與周邊資訊暨給定的音樂故事之上報章雜誌部落格常見那種縫合式的詮釋,在有意無意之間促成了以「剝除主題任其解體」的非陳述性結構來表現自我意含於聲音世界的一次示範。

          總結目前我比較傾向的想法──或者說只是我在這張唱片的聆聽過程中,精神與之同步思索在意的是四位樂手之間所可能具有的關聯性;四位樂手是在相對獨立的地位上表達他們之間具有關聯的某些可能形式,而不是為只想聽現成故事的慵懶聽眾就某種關聯的具體內容做出說明或提供示 例。這意味著……


                  (14)

              連續幾天這張髒污發霉的 CD 一直留在機器裡沒完沒了重覆播放,感覺樂聲流轉與人心的遷徙相應……在停止它以前,我前往城市久違的咖啡店,那裡的環境已跟原初的我所記得的樣子完全不一樣了……我伸出手……趁著短得幾乎不存在的時間差,我們一進一出逆向開啟咖啡室單薄的門板,室內的沸水聲、磨豆 子聲、敲打樂器聲與一桌桌的笑語聲,共同攪伴著數 種不同牌子的香煙味……它們一下子簇擁前來將我們包圍,並隨之拆散我們……














上一篇 下一篇

看一篇其他筆友的文章 2024-03-02 Re:見網友2023-07-19 虛無話語,No.12023-07-02 菜市場少年2023-06-23 日光飄移2023-05-18 秘境的邏輯2023-02-01 飯店酒吧的私人考古學2023-01-11 透過我媽的醫病史幫她重描一張連我也不識的新畫像2023-01-10 以原始碼的形式開啟通聯紀錄2022-04-02 最後的躲藏2022-03-31 秘密共生獸2022-03-30 發動色情引擎2022-03-29 真實的邏輯2022-03-26 今夜我在暗室2022-03-17 我的意志等同慵懶趴癩在陰冷蕭索空氣裡的一隻棄狗2022-03-16 一間日式食堂的興衰史2022-03-15 用.doc格式寫的偽日記2022-03-14 即逝感2022-03-13 音樂是海洋2022-03-12 在世界的背後感2022-03-11 回憶的拍攝機2022-03-06 油漆之夜2022-03-05 改由文字當鬼的捉人遊戲2022-03-03 一份紀錄現場的音樂總譜2022-02-28 堆積美學2022-02-26 特區的邊界2022-02-25 一場只有7+1人參加的rave.party2022-02-22 騎上我的摩托車2022-01-24 人生瑣碎大全集2020-12-22 記錄的意志.6之32020-12-22 破損經驗.6之42020-12-22 一款非常奇葩的歷史遊戲.6之52020-12-22 跟著你看書.6之62020-12-08 3之1,適合在書房玩的滑塊遊戲2020-12-08 3之2,在豢養蠹魚本身就快風化的房間盤點記憶的霉2020-12-08 3之3,影響的焦慮2020-11-13 過多的愛情2020-11-06 察看街景地圖2020-09-27 一張家人的照片2020-08-18 學梁朝偉看心理醫生2020-08-11 利用google街景車重拍紅氣球.6之22020-08-10 若只是以自我意識擴展心中的世界,就是不用相機也做得到2020-08-04 含螢幕的一家人2020-07-30 從溫德斯電影走出來的人.6之12020-06-29 書評之後—從公評論到私導讀2020-06-10 進屋脫鞋與在窗口陽台晾曬衣服2020-03-18 普通照片攝影展2020-03-03 打字練習 2019-01-20 寫一封信2019-01-17 大胃女王與政治經濟學的風向2019-01-13 四種不同向度的交會2019-01-03 冬雨來臨前去隔壁鄉鎮旅行2018-12-28 意義與封存2018-12-25 多麼第三世界呀2018-12-04 馬家輝《江湖有事》之挪為己用2018-11-27 意義之地下水道2018-11-19 一切都是影像


Copyright © www.penpal.tw All Rights Reserved By Penpal筆友天地 以上內容皆由各著作權所有人所提供,請勿擅自引用或轉載,並僅遵著作權法等相關規定, 若有違相關法令請<關於我們->聯絡我們> 。我們將以最快速度通知各著作權所有人且將本文章下架,以維持本平台資訊之公正性及適法性。
載入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