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
2021-06-11
25歲
台灣
2000 ,6
個性
興趣
電影
音樂
寵物
旅行
喜歡文字,喜歡簡單,但也常常把事情想得很複雜
最近在追蹤一個頻道,叫做「欸你這周要幹嘛」。 一開始看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從來沒想過能帶著一群十幾二十個家人朋友一起出去玩,發覺這麼多人一起互動其實挺有趣的。 從來,我的家人未曾包棟旅遊過,我也無法想像有一天我會和十幾個家人一同去民宿包棟共度長時間。 父親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各生了一個孩子,再加上祖父祖母、嬸嬸姑丈、我媽我弟和我,一共十二個人。 為甚麼說無法想像全家十二個人一同出去玩呢?有幾個原因。 一、感情不睦。母親和嬸嬸一直處不太來,祖父祖母對嬸嬸的偏心,令母親難以忍受,也常常選擇逃避不去面對。對我來說,小時候過年記憶中最深刻的場景,不是全家圍爐吃飯唱卡拉ok之類的,而是和母親兩人在大街上亂晃,這個晚上母親是專屬於我的,會對我特別偏心,陪我挑衣服、陪我亂逛、陪我去書店看書買書、買甜食給我吃,如此記憶的背後是母親帶著我逃離圍爐──要和叔叔嬸嬸同桌──的尷尬場面。既然母親和叔叔嬸嬸感情不睦,如何會一同出去玩呢?頂多是父親、姑姑、叔叔各自帶著祖父祖母去旅遊,從來沒有一次全家的旅遊經驗。 二、個性敏感孤僻。有次過年,祖父的哥哥全家包了台四十二人座的大型遊覽車出去玩,邀請我父親帶著祖父母一同參加,我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勁,竟答應要一同前往。想當然爾,在車上不論是長輩還是年輕人,都拿起點歌本拚命地唱,一個人唱不夠,還要傳麥克風輪流唱,再加上,不知是從何習來的慣習,將echo調的特別大,一路上,我實在被迴繞不絕、稱不上是優美的聲音弄得心情煩躁、腦脹欲裂,車上空間的密閉性更讓我喘息,即便買了耳塞戴上,還是不見效果。 中午吃飯時間,我們一家人被分到和祖父的哥哥同桌,位子不夠,身為父親堂姊的主辦人不願拆散我們一家人,便要協助照顧祖父哥哥的移工,移位到別桌,見到此景,我實在是難忍生氣,最終不告而別、走出該間餐廳大門,脫隊並獨自遊玩直到晚間才與眾人會合。那時到底氣甚麼?其實並非不能理解祖父哥哥一家的位階排序,在主辦的姑姑的思考中,客人的地位絕對比家裡的幫佣大,一見位子不足,定是請幫佣讓位,這樣的邏輯並非不能理解,只是從我的觀點出發,會覺得自己搶了那位姐姐的位子,年紀較小、理論上地位較低的我,哪能這樣做呢?於是我陷入了兩難,一來,我不可能當場糾正他們的座位安排,二來,我不可能容忍自己「搶」了姊姊的位置,要突破這個兩難的方法就是,我離席。這樣一來就不需要破壞他們的規則,我也不必放棄我的原則。或許遺傳自母親吧,比起認真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逃避」是我覺得更為可行的方法。 後來,我歸隊之後,母親要我去向祖父的哥哥道歉,祖父母之前已經為我的魯莽舉動向他的哥哥道歉了。我沒有任何怨言地照做了,因為知道祖父母沒必要替我道歉,這是我自己惹的是非。 隔年,父親的堂姊又來問我們,要不要出去玩,我這次學乖了,絕對不答應,我實在無法忍受不絕於耳的卡拉Okay聲、也無法忍受與我的原則不符的家庭規則。 我無法想像與「全」家人同遊,然而,在「欸你這周要幹嘛」的頻道裡,卻好像是個稀鬆平常的事。雖然他們也會抱怨太吵、片刻都無法安寧,雖然他們之間也會有不合吵架,但他們還是一次又一次的包下整幢民宿、辦抓週或慶生派對等。 我在想,到底是我的經驗限制了我的性格發展?還是我天生的性格,限制了我的經驗? 如果我生長在一個「大」家庭中,有七八個同輩的話,那我會不會更習慣與群體活動?很小就學會規劃二三十人的家庭旅遊,了解如何分工,畢竟難以一肩扛起二三十人的伙食、住宿、活動規劃、財務等,那這樣的我,會不會不像現在一樣,如此孤僻敏感,可能對於人際關係的處理更為嫻熟,也更不會畏懼去面對。 相對地,如果是性格限制經驗的話,那無論我生長在大家庭,還是現在的家庭,我都會自己獨自玩,很難自然而然地學會參與團體,學會處理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 經驗和性格之間的關係,恐怕不是單向的吧,相互限制但也相互給予發展空間。 比起思考個性孤僻、不擅人際關係的源頭,我更想知道,自己真的可以改變嗎?有沒有可能,有一天我會覺得跟十幾二十個家人一起出去玩很好玩,即使覺得卡拉ok很吵,但能找到自己與吵雜聲音共處的方式?即使覺得跟某些人感情不太好、不甚欣賞認同某些人的處世原則,也還是會為了大家都能夠開心,而舉辦或參與大家庭的集體活動?有沒有可能,我真的能夠感受體會到「眾樂樂」的那種快樂?
23歲 台灣
25歲 台灣
27歲 台灣
26歲 台灣
24歲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