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醒来,猛地想起昨夜有大郎的留言
而且不是应景和敷衍,竟生出几分暖意
没有立即回复,不想淹没在500多条 —— 鸡叽花炸的信息流中
还是那句话:有我不多 没我不少
这样的话、这样的事 、 这样的人
新年里,跟自己说:都可以选择 不!
可是, 我不会告诉他
这一点点的暖意, 就足以撑起我整一天的平静
甚至是, 过后的许久
已不早了,存了心般 补个觉
还是听蒋勋的《谈艺》和《红楼梦》
一直认为这种美学人文素养的谆谆善诱,足以消弭,现世中千疮百孔的各种伤害
像当年 和XH最缠绵时, 忍不住问他:做爱这么好,怎么还会有战争?
启蒙 最应该是要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实?
最应该让孩子体会到, 什么是美好?
感受过真正美好的心灵, 是有自觉分辨、抵制虚假的本能的。
可惜,当下的教育 从根子上就灌输了大量伪善的一套
生生抹杀了这一部分。
资中筠先生一直呼吁: 回归本性和常识, 亦是如是观
犹记当年,读到她对怪相丛生的基础教育,痛心疾首的文字
可是又 温和理性的态度
我一个人在办公室里,禁不住恸哭
是心事得到了理解和回应, 反而委屈起来
总是误解
身边的亲人、朋友、甚至爱人……
“别人都可以为什么你就不能妥协?”
“你能改变什么?”
“你这样 会让孩子难堪的……”
以为我对当前教育的不认同,不过是出于私心里对自己孩子的庇护
总归“自私”两字而已
先生于我,是有知遇之恩
并让我对自己的将来,找回信心
让我明白:可以这样优雅地老去.
看透了虚假浮华的表演
激赏了讥诮的嘲讽、 犀利的批判
然后呢? 该怎么做呢?
美育,大概是在日益艰冷的环境下
人类心底 性善不灭的火种
不谈政治的黎戈,奉献了如许优美感性评论
在我看来,远胜过高高在上 不会说人话的 《文学评论》
修辞爱好者周晓枫,精致的遣词造句的韵律美
迥异于当下主流的浮夸美学
“那些大言不惭的宣传字句像发廊小工彩色的头发一样,自认为酷炫而招摇,
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最具辨识度的烂梗招牌”
还有,蒋勋的娓娓道来,简直有布道的悲悯情怀……
太需要这些精神食粮,让心灵健康茁壮
浇浇 早上的磨叽, 突然很失耐心
联想到咖啡色的隐血,不知是否又是生理混乱?
看懂《赎罪》, 想起XH,是在温州看的电影? 他推荐过的
和有一次 在校车上,和LBF聊起:当时自己有点记忆模糊,张冠李戴
同事群里的微信,相互示好 抚肩拍马
哪天我能做到漠视,是真正成熟和长进
食堂午餐 过量的饭菜
果断决定晚餐不再去食堂,满满一袋的刀切
深沉的午间趴睡,醒来看到浇浇亦然
过高的空调,总是饕餮能源,有点生气
可是在大教室,敢怒不敢言,有点气馁
两个人都无奈脱衣, 里三层外三层
烙米电话 回家住宾馆 充电器拉在家里 又让父亲补邮过来 琐琐碎碎
说起和天米的龃龉 说不要去理会就对了 孩子也毕竟是她的孩子
写日记 比较清明
灵醒的时候 好像可以把握诸多的事端
想着写完日记、看CIKN的文章、再看ih5 的视频
一时将自己设想成 是精力充沛的大力水手
想着要将对远方拜年策划的吐槽 截屏给梁
借以佐证 “正确和对”
最好的文艺作品,都是“对”的,最难看的,都是“正确”的。
那些“正确”,不是在真实的土壤中长出来的,
而是在道德护持下,由逻辑和思辨推出来的,漂亮的思 维体操,
它们相当于真空条件下的实验室数据,在生活中根本没有操作性。
在辩论中,“对”打不过“正确”,“正确”一脸凛然的站在道德高地,
雄赳赳气昂昂的 教训别人,
“对”的声音很微弱,可周围的人,却越聚越多。
常常会怀恋八九十年代的明星,觉得怎么那么好看,
现在没有美女么?
不是啊,现在的美女都是流水线上,按照固定的公式生产出来的;
杏眼高鼻锥子脸,雪肤蜂腰大长腿。为什么却没有生动的美感呢?
我觉得是因为长的太正确,完全不悖人意,
真要拿个尺子去量,只怕都吻合黄金律。
而真正的美人,往往长的不那么正确,
每个人都肆意的长成自己:温碧霞下巴太圆,林青霞鼻子太尖嘴唇薄,舒淇嘴很大,
可是这不管不顾,任性为我,
得罪了审美公式的不合尺寸,反倒有种天然的有机感,
让人印象深刻,更容易吃进观众的注意力。
浇浇总借走手机 打断我的连续 罢罢!
晚间看50年代的电影 伯格曼的《婚姻生活》 简单的场景 3小时的对话撑起整部剧
LBF的评语是: 人性的孤独 丑陋的两性关系 然而依然还是五星
很唏嘘 我理解的部分是:变是永恒
简概的《赎罪》 是很好的一种介绍片子的形式 重温
刷博 在被窝里 小酒 温暖
一天终结的轻松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