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淵
    淺談現代的交友
    2024-03-02   隨筆
    490

一個有父母足夠關愛與信任的孩子,很自然地會在人生的一個階段想要融入他的同儕團體;而當父母因新資本主義的要求而在該階段前就送小孩上幼稚園時,就會給小孩留下很深的背叛感。我記得在幼稚園時,有一位新來的男孩子因找不到他爸媽,就哭一整天;他也當天因此一直得到糖果作為安慰。然而,他也因此被其他男孩子看作娘娘腔;明明他只是還沒學會壓抑此感受而已。後來在幼稚園待了一段時間,他已經不會因為離開父母而哇哇大哭,而是也開始和其他男孩子一樣,壓抑對父母的依戀,嘗試表現出自己的男子氣慨。可見我們所遇到的同儕環境,有一定的強制力去型塑我們的人格;即使偏離最理想規律。
這個過程的理想面,是男孩子在互相比較中認知到彼此的才智對等,也有合力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因此產生brotherhood的情誼。至於負面,就是常見的霸凌;以一個不具有同等才智或是會拖累群體的異類的標籤來欺負人。女生也多半如此,但過程就多半會是以物質條件(名牌、妝容、伴侶條件等)的比較來獲得認同感;衝突過程較不會有直接的暴力行動,而是以小圈圈的共同特徵來辨明異己並耍小手段。
其實一樣米飼百人,我們本來就不可能和所有人都當密友;有些人光是能平淡互動就是謝天謝地了。然而我們的教育系統並沒有很好地輔導兒童青少年此事,也因此造成許多不必要的衝突事件。不過,其實還是有一些方法能幫助人快速融入群體,或是至少在群體中獲得尊重。
首先就是需具備一定的才智談吐、外貌妝容,或是一些「一般人」不會的才藝;並適時展現自己可以從以上的各種才能表現為團體帶來利益,如歡樂感與成就感等。讓人們想到你就想到你會帶來的種種好處,這樣你不想加入也會整天被纏著。不過這需要一定的天生基因的優勢,家庭支持的資源,最後才是個人有意識的努力。以至於一個人能適合或融入什麼群體,其實跟他的原生家庭脫不了關係的。人們可能會因為後天境遇而可能遇到不同的群體,但是原生家庭賦予的才性,將可能會讓其仍舊選擇一個與上世代固有的模式。然而人類已經走了約3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某強國甚至有五千年),其實我們都足夠的知識與諮商資源讓父母可以有限度地意識到自己的創傷與習慣,並盡量避免複製其中不好的給下一代;同時也有很多免費的學習資源讓青少年可以自學。不過現實是,我們的教育是採取「放任-挑選」並行制,所以還是有很多人仍是與其可達致的理想狀態有很大距離。
其次,這不是個好方法。其實群體的維持總是需要有一個外在假想敵;所以其實人可以在樹立一個敵人,來維持團體的凝聚力與自己的地位。這從幼稚園到國際政治,都屢見不鮮。
最後,就是找到一個伴侶;以前主流是異性,現在同性應也行。有一個伴侶,一直都會幫助人在群體得到認可;這算是社會機制;其中不是得到了征服者的表象,就是則得到了靠山與資源的安全感(過往前者往往是男人,後者則是女人)。那要怎麼結識異性朋友呢?學生時期基本上不會太複雜,就是把上述的條件適當地展現,總會有大把的機會;不過無優勢的男性需要付出的勞動真的滿大,所以每次看都有新奇感。承認吧,男女會一直維持純友誼,只在以下條件:物質條件(含生理習慣、談吐等)不符、會啟動情感創傷。然而到成人社會中,男性的條件真的比女性還嚴苛。我們女性基本上,可以先以一份基本的工作慢慢等;其中維持好自己的外貌,只要不太嚇死人,都有大把的機會(至於嚇死人的內涵,出奇地總可能會有人買單)。可是對於男性,常必須要有養家的覺悟在;當個小白臉也行,但就不是找伴侶,而是謀生了。不過後者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提示,人們是真的很需要陪伴,縱使意味著一起沉淪(有些人甚至會以第二條件來情緒勒索人和他一起沉淪)。
其實說這麼多,人在世如果只一味地追求外在認同,而無法從中認識與達到自己身心的ἀρετή,那真的是很可惜。一個不致力認識與反思自己的人,是無法和他人真正地交心;只能繼續滋養彼此的complex、俗見與特定的意識形態。而要能真正反思與成長,則不只能是空洞地沉思,而是要鍛鍊體魄、多方回顧歷史與其重要文本、體察社會的氛圍與觀察世界的動態(絕對負面)。再不濟,無法達到ἀρετή的人也要盡快培養自己不被特定環境挾制的能力與意識;「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人生走一遭,即使被諸多條件限制著,卻不代表沒有超越的可能。在超越的旅途中,將會遇見真正的友人;即使這段關係淡如水。


下一篇



Copyright © www.penpal.tw All Rights Reserved By Penpal筆友天地 以上內容皆由各著作權所有人所提供,請勿擅自引用或轉載,並僅遵著作權法等相關規定, 若有違相關法令請<關於我們->聯絡我們> 。我們將以最快速度通知各著作權所有人且將本文章下架,以維持本平台資訊之公正性及適法性。
載入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