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來都稱自己為「聽障」,而從未主動去詳盡自己的狀況--我能讀唇、我能聽,我能說話表達,更由於我所認識的聽障朋友們,也大多數跟我一樣是口語為主。
因此我很理所當然的忽略對大多數人而言,「聽障」是怎麼一回事。
『不就是,比手語嗎?』
『我不會比手語,我能跟他溝通嗎?』
『他會說話嗎?要是不會說話的話該怎麼辦呢?』
以上是我揣測的一部份,實際上是怎麼想的我還真沒問過,應該說從未想到這部分,也自然不會去聊這個話題。
因為不瞭解狀況,那麼是不是到最後會被我們認為,他「拒絕」了我們,即使對方可能是無意的,或者真的是擔憂不瞭解我們、無法給予我們所需要的幫助?
想想也是,如果一位自稱是「視障」的人跟你說,他對需要視覺的事情很感興趣,但沒有主動跟你說他自己的狀況?我第一會想到…他會不會看不到,我這些需要視覺吸收的信息量,有辦法幫助到他嗎?我要怎麼跟他溝通,他要如何了解這些?等等…,或許我會因為當下沒有適當的方案能配合他,會帶著歉疚並希望他能找到更好的適合人選的意思--去婉拒他。
要回應很容易,因為我們不會知道在對面那端的人實際感受是如何。
或許會認為自己這樣做是對他好,但,真的是如此嗎?
我想,或許很多人都會這樣困擾,害怕被拒絕。即使是最喜歡、也最感興趣的身心靈領域,卻經常會覺得因為跟聽人獲得的信息量可能不同步,所以也就累積了不少--大多數人所謂的『錯過機會』、『不做就是後悔』的行為。
※※※
之後就在我跟我的聽障朋友們表白後,展開了值得探討的議題。
朋友:「我希望以後能統一用手語。因為聽障會講口語是為了配合主流社會,而非聽障本身選擇決定的,…其實我認為主流社會對手語聽障族群很有偏見。」 (朋友歹勢啦!我擅自調動語氣XD)
我:「這樣的話,把手語當作第二語言,會不會較能符合這方面的需求呢?雖然我這是參考美國教育的制度。」
朋友:「手語做為第二語言是從主流社會的角度,來這樣排序嗎?不然以聽障的生理角度來看,應該要作為第一語言才對吧?」
我:「我倒是覺得初衷是放在能溝通為主,因為想要溝通才有各式各樣的語言出現;站在口語為主的立場的我而言,排序確實是沒有考量到,也許我還要再觀察、聆聽看看呢。」
隨後有另個朋友,站在客觀立場來提出:
「多數是絕對的,大家都用口語,不會講話的話根本無法融入團體,逼不得已才學口語。」
有人則回他:「所以…你覺得這樣被逼迫好嗎?」
他說:「畢竟人類本身就是群體動物,並且這裡單指人類這生物角度去探討而已。至少我一出生後父母就知道我聽不到的事實,還是把我當聽人來看,以他們習慣的語言、方式來教導我長大…而且我知道手語的存在是在我高中大學之後。」
「--我的想法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了解少數人的感受。」
最後以他自己的立場提出這句,稍微帶出這對全世界而言最艱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