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這個單詞原為日文,於1990年由日本官方提出;意指因為社會結構變遷,例如:男女晚婚、社會或經濟問題造成不想生育,導致出生率下降的現象。日本除了是高齡化國家的代表(2012年全國有1/4人口為65歲以上老人,總數達3,000萬人,比台灣人口還多),也是第一個將少子化問題列入國家政策,甚至設立專門的大臣(相當於台灣的部長),策畫鼓勵生育以及因應措施。
根據聯合國預估,2005至2010年的全球總生育率,將從2.53人下降至2045至2050年的2.24人。台灣內政部也公佈台灣幼兒生育率,在2010年達到7.21%,這個數字讓台灣的出生率甚至低於日本與南韓,名列全球倒數第一。
少子化簡單來說,就是出生的人數低於現存人口數,反映的社會問題可能有:未來勞動人口減少,政府被迫要引進更多外來人口從事勞力或其他服務工作;學生人數減少,老師、學校、補習班被迫減少班數或老師;以幼童為消費對象的產業會面臨消費人口銳減的問題,像是兒童書籍出版社、幼兒玩具廠商、兒童服飾廠商,甚至小兒科、婦產科生意也會受到衝擊。
當然任何一項社會現況在發生時,都會產生正面與負面的產業衝擊,有時候看似缺點的事物,如果換一個角度檢視,商機或逆轉的優勢,反而顯現出來。
少子化是不是一定代表嬰幼兒、兒童這個族群消費的人口減少?答案肯定是的。因為單從數字上比較來看,100萬人與10萬人的消費人口,就相差了10倍。但是反向思考的話,100萬人,每人消費10元,和10萬人,每人消費100元,竟然可以達到相同的消費總額!
這個比喻告訴我們什麼呢?
答案是,當消費人口減少的時候,試著提高每個人的消費金額。
再者,既然晚婚、不婚,或者結婚後生育的夫妻人數減少,那又代表著什麼呢?是不是表示這群人消費習慣有了改變,或者將消費移轉到某些產業?
首先,對少子化時代有生育的夫妻來說,孩子比什麼都寶貝;不僅要吃得好、穿得好,還要玩得好。以位處歐洲的波蘭來說,少子化也對該國的學校產生衝擊,但是改變的方法是,學校推出更多實用且創新的課程,吸引年輕學子前往就讀;有將網路科技與廣告學結合的互動市場學,有以英語教學的互動娛樂設計和本土化電腦遊戲設計課程,甚至配置個人家教的認知科學課程,幫助學生跨領域學習,有利將來前往資訊科技業、廣告公關業、行銷產業任職。
對於晚婚或不婚族來說,他們可能更在意家庭佈置、休閒興趣的培養、旅遊行程的安排…等等,間接也刺激了家具產業、房地產、終生學習課程、旅遊業、觀光產業的商機興起。
甚至這群人有很大的比例不養小孩,卻養起寵物來了。舉凡金魚、貓狗、小鳥、烏龜、迷你豬…等等,令人目不暇給。這項日漸龐大的「寂寞商機」,根據中國時報2007年報導,可能就已經有500億台幣的規模。
凡是人類世界有的商品,在寵物世界裡也看得見。
日本有建商推出寵物與人共住的住宅,從壁紙更換、陽台防墜設計到雙重前門以防寵物突然跑出去…等等,處處盡顯巧思以及體貼飼主的設計。台灣幾年前也推出寵物保單,涵蓋寵物一生的意外、身故保險。還有寵物精品、寵物有機食品、寵物餐廳、寵物遊樂園、寵物殯葬業,不一而足。南韓甚至有飼主花了15萬美金,用細胞複製技術,將已往生的小狗又再複製了一隻。
企業主或者行銷人,對於環境、社會變遷的雷達要時時打開,且精準定位;對於少子化現象,雖然目標消費族群(兒童或學生)的數量減少了,但是精緻化、高單價的產品有其生存空間,甚至替代方案(寵物相關行業)也能從中彌補少子化對產業的衝擊。
所以,如果原先經營安親班、托兒所的地方,多闢一塊空間,經營寵物的托育、教育,也未嘗不是因應少子化衝擊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