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很多人都有幾首,小時候單純覺得好聽,長大後再聽卻能品出不同滋味的歌。
最近突發奇想,去聽了以前很喜歡,卻總是不敢唱,怕唱都是褻瀆它的歌——蔡依林的«我»
聽完之後,我莫名覺得現在的自己有能力唱出這首歌了,於是跟著伴奏很認真的唱著。
以前我總是把重點放在這段歌詞中:
「我用別人的愛 定義存在 怕生命空白
卻忘了該不該 讓夢掩蓋當年那女孩」
「莫非是我不夠好 誰會來擁抱?」
自責的同時,也為有著這樣想法、沒辦法做到自我關照的自己感到難過、憤怒與委屈。
這次,我在唱的過程中,卻將注意放在過去沒什麼感覺的歌詞上:
「假如你看見我 這樣的我 膽怯又軟弱
會閃躲 還是說 你更愛我」
四、五年前的我對於這段歌詞不以為意,想著誰會喜歡這樣無助又無能的自己?並為這樣祈求他人憐愛的歌詞感到不能理解。
今天在唱的時候,突然想到五專時期諮商時的小故事。
我的心理師說,我總是笑笑的說很難過的事,好像故事主角不是我一樣,他問:「假如你心裡有一個小小的你,他現在怎麼了?」
我說:「他正在哭。」
心理師問:「那你想跟他說什麼,或做什麼嗎?」
那時候我冷漠的搖搖頭,只默默地看著心裡哭泣的自己,甚至指責他為什麼要哭。
重新唱到過去讓我感到祈求他人憐愛的歌詞時,我突然驚覺,原來這句話不是對別人唱的,是對自己唱的。
原來是我在問自己:「假如你看見我,這樣的我,膽怯又軟弱,會閃躲,還是說你更愛我?」
這一刻,在模糊的視線裡,我終於唱懂了我。
fFTFzRlW8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