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真、假,並非意指真的或假的;在佛法義諦中,有所謂「權智」,即是了知三乘(編註: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權化之法,又稱作「方便智」。有「實智」,即了知一乘真實之法,又稱作「真實智」,即真如。
吾以「真假」為題,即是要探究此二智對於修行者之影響,但吾不以佛法義諦作闡述,而以較入世之說法為剖析。
在一個教脈中或道場上,善知識們以擅巧,攝納諸眾之善心;以闡述諸佛聖之慈悲顯化種種事跡,引渡有緣進入道場。如此,或可短時間內引渡甚多善眾進入道場,共同推行道務佛事。
但是眾生根器不一,若因得顯化或顯化於自身,相對必然失去信心,導致退離道場;一時榮景易成鏡花水月!此為方便智,因為在道場上、在教脈中,必然需要甚多人力、物力、財力之結合,始能形成一股鉅大動力,但是受渡者沒有奠定良好基礎——即對修行之確切認知,當然容易受到打擊或影響!
另一種善知識,是以真實法教、義諦傳道傳法,引渡有緣進入道場;所以因法教,而生出親近道場願意修行之人,則在過程中即不易受到影響或打擊。
吾舉此二例而言,並非判定方便智與實智之對錯,而是探討修行者必要認知真實智與權智。正如二例中所代表善知識之作法,為道場計擅巧方便攝納諸眾,當然是智慧;但以根本教法薰染,引渡諸眾,使慧根者一旦發露親近而進入道場,當然即是中流砥柱之精英!
所以真假智慧之分判,是在過程中之運用,而其結果才是根本。若能在擅巧方便運用中,加入根本之真實教法,如此可以令受引渡者在因佛聖之慈悲顯化,心生歡喜,進而親近道場;又更能因炙受教法義諦,而心生法樂進而堅定修行。
直至修行過程中,歷經千錘百鍊不退墮,終究可以得其教法真諦,而為教脈作千秋萬世之貢獻!
釋迦牟尼佛 降 112.11.25 取自拱衡雜誌。
***********************************
佛祖這篇勸善文,
寫得實在很深奧,
我簡略歸納如下:
運用方便智吸引入教,
再輔以真實智開悟信徒智慧,
讓信徒堅定修行....
回到本文所提的真假,
我們在這個大千世界,
往往很難分清事件的真假,
有時真的是像道祖所言:
「修行的路上,只管自己,不管他人!」
如何在有限的生命時空中,
把自己管理好,
就已經很不容易,
哪來的時間去多管別人閒事?
再説,
事事真假難辨,
昔是今非的觀念也不少,
像古代還有「太陽繞著地球轉的學說」,
現在已被証實為錯誤觀念。
腳踏實地做,步步不空過,
人生方得踏實,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以上,
和各位筆友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