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在儒家思想傳流兩千餘年來,形成二大主流所據以論述,悉皆各有所本、亦各有堅定認同而致力闡揚。
「人性本善」乃為孟子所述論,亦堅定闡揚此一理論;尤其以「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而普受認同,及擁護者所跟隨。
「人性本惡」乃荀子所倡論,其論述主旨在認定人性本惡,所有善行悉皆為偽;乃以後天歷程中不得不行善。譬如法律之約束,若不善、若行惡必招法律刑罰;如若有權有勢之人,不怕法律刑罰,則其惡將顯露!尤以曹操之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據此斷言:人性本惡!
吾不作論斷,但必要針此二派學論作剖析。舉嬰幼兒為例:初生之嬰飽食而後甜睡,面露純稚滿足之笑容,若人見之,定當認定人性本善;因為嬰兒面龐純稚可愛,可謂集真、善、美於一身。但是若其腹餓,或是略長懂事,搶其喜愛玩具物品,則會哇然大哭甚至拳打腳踢,有者尚會面露凶光;若有見者定會認定人性本惡。是以故,人性是善、是惡在與生是否俱來?直至今日仍然爭議不斷,仍然無有定論。
因此,後世亦有人怪吾當初所創論之儒家思想,為何無此定論?實則眾生仔細嚼味《三字經》所云:「人之初,性本善。」(此即擁護者所據以認定);「性相近,習相遠。」(此即認定性本惡所據之論)
唯後世者均忽略最重要之關鍵:人性本善之論,是由初生乃至成長之歷程,接受、而願意「學習行善」;不論是否強權之法律制裁,或道德之規範,所以人們內心為善,始願意接受。
但人性本惡之論述,以眾人之善事偽作,不得已、怕制裁,所以只好「假意行善」。只要不侵犯他自身及利益,就不會做惡;但是卻常常抑制不住自身欲望,而用不正當手段攫取;因此認定人性本惡。
本書主旨,不在人性本善或本惡,但是「本心」又關乎人性是善、是惡,故以「前引」闡述,以利眾生往後閱書之脈絡。本性善、惡儒家兩派悉皆以學習過程中,對自心之影響而往善或往惡之趨勢發展,所以說明先天善惡不重要,關鍵在過程。
正如吾所舉之例,嬰兒甜美,人皆曰善;若其學到失去自身所喜愛之物品,則顯露其凶惡一面。因而不論士農工賈、權貴富豪,在人生歷程中哪一個階段所發露之心,才是重要!
本文取自拱衡雜誌 直指本心之見性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 降 112.08.19
筆者曾在供奉孔子的廟,
請教一些事情,
住持告知:
儒教教主就是孔子。
當時我略為驚訝,
論語書上不是寫著:「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嗎?
在論語這本書裏,
孔子有提到很多為人子弟,
要如何孝順父母的觀念,
以及修身,待人處世的該有的態度.
可惜,
這本書已經不被重視,
以致於現代人的家庭倫理問題一堆。
例如:棄養父母、亂倫...
欲齊家者必先修身,
修身的重點在心正,
心正的源頭在意誠。(註一)
社會問題五花八門,
一切原因歸根究底,
還是要從修身做起。
很欣慰能看到系列文,
轉載和忠實讀者分享。
關於性善性惡論,
筆者的看法:
人的本性,
就像是一個太極,
有著陰陽兩儀,(指本性有性善,性惡的兩極)
既不能執著陰,也不能執著陽,
怎麼讓陰陽協調,順利運作,
隨緣渡化眾生修持,
反而是比較重要的,
知曉通權達變,
方能跳脱二元對立,
而收到活用兩儀(勸人修行)之大利益。
(諸多事理,亦是如此!)
有鑑筆者才疏學淺,
現階段層次只到這裏,
也請忠實讀者多多包涵。
(註一)
底下文章取自 大方廣網站。大學精華選粹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治國),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齊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養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養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誠意);要想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必先明理─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確的觀念(格物)。※格者:正其不正。
aYwe1ra2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