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可以分為三個面向。
其一、個人對智慧之觀點及認知。
其二、一般人認知智慧是什麼?
其三、修行之人對智慧之認知及其判定是什麼?
首先說明每個個人對智慧所評判之標準,絕對不一樣;
換言之個人有者對日常事物能夠輕鬆輕易面對及解決,即有人自認自身頗有智慧!
此一標準,並非是每個人之標準。
因此,即是第二點,身旁之人乃至普遍之眾生所認知之智慧。
世間事均有其一定準繩,乃至公眾普遍認知及接受之標準;智慧亦如是。
一般人對科學家發明新奇事物,均會認為深具智慧,憑藉學識結合試驗產生新事物;
結論是科學家發明過程與結果,均是智慧之結晶。
因此,一般人所認知之基本理論,是科學家有智慧,而一般人最多是「聰明」而已,並不具備智慧!
此為一般眾生在人生歷程中、在人際社會中,因為各有立場及觀點,因此所判定之結論亦是如此。
相對於一般眾生,「修行者」在眾生眼中,是兩極化。
有者認為修行之人極其愚笨;
不但奉獻金錢,還浪費時間恪守教法,甚至為遵循教義放棄功名、財富乃至家庭親情!
(當然此為古代修行,並非指現代之修行者)
更因此,放棄有限生命中之精華年段,不能佚樂、不能享受人生!
(當然此即個人所持人生觀之不同、立場理論之不同,所產生認知之迥異)
相對修行人而言,認為「一般人」對人生及時行樂、享受生命愉悅時光,是浪費生命!
一般人所著眼處,是今生之生命而已;但修行者,卻放眼於不朽之生命。
誰愚笨、誰智慧?當然不可一概而論!
因為彼此立足點不同、觀念認知不同,因此只能說「見仁見智」而已!
修行者所認知之「智慧」,不論是儒家之淡泊明志或見義赴死,道家之清靜無為,佛家之慈悲喜捨;
舉凡諸大正教,均是利人不利己之修行。
正如儒家所謂「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在一般人是認為傻子!
但修行之人,認知這些是修道人所基本必需具備之心胸,及踐行之道程功課。
吾列述作探究,其實只是點出眾生對認知智慧是什麼之所以會產生分歧、甚至兩極化,
歸根究柢,只是不能照見「本心」、不能「見性」而已!
不論是自身認為自己有足夠智慧,解決人生日常事物之難題;
或是一般所認知要如科學家,能夠發明新奇事物才算有智慧;
更不論眾生所認知修行者是愚笨,或修行者認知一般眾生是浪費生命,不知借假修真。
在芸芸眾生中,智慧宛如明燈,而此一明燈,即在「各自本心」之中!
以上取自拱衡雜誌,真指人心的見性,大成至聖先師孔子 降 112.11.18
-----------------------------------------------------------------------------------------------------------------------------------------------------------------------------
這是孔夫子對智慧的看法,
有三個不同面向的見解,
我比較喜歡底下這一句:
"在芸芸眾生中,智慧宛如明燈,而此一明燈,即在「各自本心」之中!"
引用筆者今日日記所提,
莊子曾提到:
"大惑者,終生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但意思是說"最迷惑的人,一生也未能明白過來,最愚昧的人,一生也不會清醒."
我想:
不管是終生不解或是終身不靈,
都是很可怕的智慧障...
正如有些人在感情的處理上,
因為執著,
而有了"情障",
因為不甘心,
分手時,
採取報負性手段,
甚至採取極端的做法,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筆者覺得:
愛之欲其生,
恨之欲其死,
這樣也不太厚道...
問題是當事人在心生執念的當下,
是否有人善意引導?
進而放下怨念,
阻止一場憾事發生?
為了阻止這樣的悲劇重演,
在筆者的文章中,
曾有幾篇在講感情世界,
藉由這樣的機緣,
把善知識傳遞出去,
希望日後的社會新聞中,
能少一點這類的憾事發生...
話說,
孔夫子周遊列國,
推行理念,
終其一生,
都未能成功,
更別奢談筆者能不能淨化整個社會?
只能說看善書,
進而推廣善知識,
為這個社會再盡一分心力,
其他的,
就不遑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