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國君(二十五任)孝公嬴渠梁公布招賢令:「從前我們的國君(九任)穆公嬴任好,在岐山(在陝西省岐山縣境)、雍水(在陝西省鳳翔縣境),勵精圖治。東方與晉國以黃河爲界,協助他們,敉平內亂。西方稱霸夷狄,地廣千里,天子寄以重任,封國國君們都來祝賀,開闢後世萬年之基。
不幸一連串出現不肖國君, 如厲公(十七任)、躁公(十八任)、 簡公(二十一任)、出公(二十三任),國家動亂,無力顧及外事。於是,晉國佔領我祖先的河西領土(以陕西省延川縣,邰陽縣為中心的黄河西岸地带,即魏國長城所在), 使我們丟醜。
我父親嬴師隰卽位(二十四任) 把首府遷到櫟陽 (陕西省臨潼縣), 準備東征, 收復失地, 復興當年聲勢。
可惜壯志未遂, 卽與世長辭, 每一思及,萬分痛心。
現在我們公開徵聘賢才,無論是本國人民,或外國賓客,只要有謀略可以使秦國強大,我願任命他當高官,分封食邑。」
衛國貴族公孫鞅,聽到消息,西行投奔。
公孫鞅,衞國貴族,某位國君庶子的後裔。(原註:原父說:「父為國君稱公子,祖為國君稱公孫。」此時的衛國國君是衡遠,共在位三十年,而本年才是繼位的第二年,常情推斷,不應有這麼大的孫兒。)研究法律,愛好秩序,篤信法家學派學說,遂成為法家學派巨子。在魏國宰相府充當一名職員,宰相公叔座知道他的才幹,正準備推薦,卻害病臥床, 魏國國君(三)魏罃,(原文稱魏營為「惠王」,事實上,此時他仍是國君。)前往探病,見公叔痤奄奄一息,十分悲痛,說:「人夭壽有命,誰能無死?然而你大去之後,國家大事,我跟誰磋商?」
公叔痤說:「我的隨從官(中庶子)公孫鞅, 年紀雖輕, 卻胸有奇才,盼望你能信任他,把國家交給他治理。」
魏罃大吃一驚,蓋把國家交給一個從不認識,而又地位低微的年輕人,對這突然而來的建議,他無法消化。
公叔痤接着說:「如果你不能用他,那麼,請馬上把他殺掉,別教他離境,否則投奔別的國家,魏國必有後患。」
聽到公叔痤又要他殺人,魏楼又是一呆, 只好支吾幾句,起身告辭。 公叔座把公孫鞅找來, 道歉說:「對不起,我是國家宰相,必須以國家的利爲前提, 所以先勸主上或用你, 或殺你, 然後再告訴你, 請你快點逃走!」
公孫鞅說:「主上既不聽你的話用我,又怎能聽你的話殺我?」
魏罃出了宰相府之後,對左右說:「宰相病入膏肓,已語無倫次,一會教我用公孫鞅當宰相,一會又教我把公孫鞅殺掉,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公孫鞅旣到秦國,透過寵臣景監的推薦,進見赢渠梁,提出富國強兵的具體方案,嬴渠梁喜出望外,要求公孫鞅負責執行。
公孫鞅旣被國君(二十五任)嬴渠梁信任,準備大刀濶斧,變法革新,在意料中的,立即受到既得利益的貴族們的反對。
公孫鞅對嬴渠梁說:「就普通人而言,面對一項重要突破,開始時他不會熱心投入。可是等到豐富的成果呈現出來,他卻歡天喜地。眞正有高貴品格的人,絕不隨波逐流。建立不世功業的人,也絕不去徵求每一個人的意見。所以,聖人們認爲,只要可以使國家獲益,不一定要遵守傳統。」
大臣甘龍表示異議說:「恐怕不見得,遵循傳統的風俗習慣,依照傳統的法令規章,處理國事,官員們可以勝任快,人民也不致骚動。」
公孫鞅說:
「普通人習慣於慣性的那一套,而專家學者們的見解,又往往拘限於他自己專業的知識領域。這兩種人,教他們在他們的官位上,遵照規定,處理刻板事務,是上等人選。但不能跟他們討論政綱政策。先知先覺的人創立政綱政策,後知後覺的人執行。賢明的人改變現狀,庸碌的人牢牢抱住現狀,死也不放。」
嬴渠梁毅然說:「我聽你的。」授給公孫鞅中校官階(左庶長)。
公孫鞅變法內容是:組織民衆,十家編成一組, 互相監督, 一家有罪, 九家連坐。
鼓勵告密,檢擧犯罪的告密者,跟疆場上殺敵,同一功勳。知情不報或掩護犯罪的,跟陣前降敵者同一處罰。
建立軍功的, 受上賞。 不訴諸官府而自相鬥毆的, 依情節輕重處分。 在自己專業的崗位
上,努力工作,夫婦,從事耕種紡織,而有超額生產的,免除他們的賦稅。從事蠅頭小利的商人工匠,因懶惰而陷於貧窮的,全家沒收,男當奴隸,女當婢僕。
皇親國戚,如果不在戰場上獻身,一律排除在皇親國戚之外。
爵位官等,有一定的高下尊卑,和一定的升遷順序,在田莊、
小老婆、衣服樣式上,表現等級分別。對國家有功勛的,賜給他榮耀。沒有功勛的富有人家,即令錢再多,也沒有光彩。
公孫鞅考慮到變法令頒布之後, 人民不相信它是眞的, 因而無法推行。 於是, 在首府櫟陽(陕西省臨潼縣)南市,豎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宣稱:誰要把它移置到北門,給予二百四十兩黃金
(十金)的報酬。對這項告示,大家感覺到荒唐得離了譜,所以沒有人去碰它。公孫鞅接着增加賞額:「給一千二百兩。」
有個傢伙想,反正沒有什麼損失,就把它從南市拿到北門。公孫鞅立刻付給了他一千二百兩。於是,下令變法。變法開始後一年有餘, 秦國各地人民紛紛前往首府櫟陽(陝西省臨潼縣) 向政府控訴新法弊端。
正在民怨沸騰,輿論譁然時,太子嬴駟,觸犯新法,這是變法成敗的關鍵,也是秦國興衰的關鍵,全國人都屏聲靜息,嚴密注意公孫鞅的反應。
公孫鞅態度堅決,他說:「法令所以喪失尊嚴, 主要的是高階層權勢人物破壞它。 太子是王儲, 也是國君的合法繼承人,不能使他接受刑罰,但那些有責任教導太子應當守法的人,必須承擔責任。」
於是逮捕太子師傅嬴皮,割去鼻子,皇家敎師公孫賈,在臉上刺字。 雷霆般的措施,使全國震懾。
第二天開始,秦國人立刻守法唯謹,再沒有人憑藉財富,或權勢,行險徼幸。十年之間,秦國一躍而成爲現代化的國家,沒有小偷,沒有強盜,不小心在路上遺失了東西,也沒有人去撿。人民勇於從軍作戰,不再自相械鬥。村落城鎮,一派淸平。當初攻擊變法的一些人,轉過來讚揚變法。
公孫鞅說:「他們正是亂法小民。」全都放逐到荒遠邊陲。從此,秦國人民沒有人敢討論政治。
(以上取自,柏楊版資治通鑑,遠流出版社)
-----------------------------------------------------------------------------------------------------------------------------------------------------------------------
中國境內各種國際會議,一向拒絕秦國參加,都把秦國看作是落後地區的蠻族。
秦國的國君嬴渠梁深感羞辱,決心整頓內政,提高文化水準,追求壯大。
所以商鞅之所以能大展政治長才,
和國君追求富國強兵的心態有關。
比較於魏國宰相的忠言,遇到昏庸的君王,完全無效。
可見決策者的重要性。
筆者很欣賞商鞅的信賞必罰,
做一個好的宰相,
必須取信於民,
不能言而無信。
筆者以前帶部隊時,
集合時間大家懶懶散散,
一句「三分鐘之後,所有人連集合場集合。」
沒有人聽在心裏,
最嚴重的還是幹部,
經常跚跚來遲,
不當一回事,
集合時變成整個部隊都在等幹部。
筆者身為部隊幹部的一員,
不能官官相護,
不然士兵有樣學樣,
不會把口令當一回事,
後來,
把遲到的名字(包含幹部),
全部登記起來,
再送交上級長官處罰,
接下來的日子裏,
幹部們為避免被罰,
再沒有人敢看輕筆者喊的口令。
不過,
後來筆者和幹部們也有了心結。
沒辦法,
公歸公,私歸私,
既然長官要筆者領軍,
就不可以沒有軍紀。
此外,
商鞅和吳起變法成功,
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最終守舊勢力反撲,
讓他們不得好死。
古代的政治鬥爭一向如此,
早有明鑑。
底下附有大紀元日報對商鞅的看法,
忠實讀者們可自行參看,
本來一個人的功過,
就很難論定,
筆友只是從資治通鑑記載來論述。
為求平衡報導,
也會參照各家看法^^
++±+++++++++++++++++++++++++++++++++++++++++++++++++++++++++++++++++++++++
商鞅究竟爲何會被殘忍分屍
更新: 2007年12月17日 12:49 PM,大紀元網路新聞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人才雲集,雖說你殺我戮,你爭我辯,但給後世留下了不少精神財富。
西元前361年(周顯王8年),秦獻公的兒子秦孝公即位。他爲了在弱肉強食的現實面前爭一席之地,重金網羅天下人才。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衛國的一個貴族,公孫鞅,又稱衛鞅的壯年男子,便成了這重賞之下的勇夫。這也並不奇怪,老百姓盼望著風調雨順,甚或學些磨豆腐一類,便很知足了,過去識文斷字的想中秀才,秀才又想中舉人,進士。貴族想著領兵掛相印,其實都是一種心態。
據說衛鞅年輕時,心中的偶像便是李悝,吳起一類不安份的人。他跑到衛國,做了一個類似於國務院總理的秘書一類的小吏。這對持才自傲的他簡直是一種折磨,可在這折磨中,他卻看清並學會了升官的竅門,即朝中有人才能做官,要是朝中沒人,那也的繞來繞去”托”人,被托的人大概就是當今的”托兒”之類。雖然秦壽公招賢納士是否真心,可吃過這方面虧的衛鞅,還是托了一個和秦壽公關系很好的景監來爲自己鋪路,當路子鋪好後,見了秦壽公就心裏有底了,見面就把仁義道德,堯舜禹湯之類地經綸大講一通,可正當他講得興緻正濃的時候,秦孝公竟打起哈欠來,根本就不聽,既然給人當托,還得當到底,在衛鞅的哀求下,”托兒”還是發揮了作用,壽公答應,過幾天再見一面。
五天後,衛鞅見了秦壽公就說:”我上回說的王道。主公要是不喜歡這個,我有霸道呐。”,一聽見”霸道”二字,秦壽公一下子來了精神,高興地說:”不是我反對王道,只為了要實行王道,一定得踏踏實實地幹他一百年,至少幾十年,才能有點成效。我自當太以來,費盡不知多少心機,幾次差點被先王殺頭,終於熬到今天,才登上王位,我自己年歲也大了,管不了那麽多,只要我在朝為王時能立馬見效就行,霸道就霸道,誰不是由後人去評說呢?”
衛鞅說:”我的霸道當時就能叫秦國強大起來。王道在乎順著民情,慢慢地教導人民;霸道可不能這樣,有時候不能顧著他們的心意,反到會激起他們的造反。人民是什麽?只是一群沒有見識的男女,得過且過,貪圖眼前的好處,看不到以後的幸福。相反,有魄力的國君眼光遠大,他的計策是要顧及到將來的後果。一般人就是不懂得這一點。他們日子過的苦,可是已經苦慣了,叫他們改變一下,他們準會反對,實行霸道就得有決心。老百姓喜歡的事情,不一定馬上就做;老百姓不喜歡的事情,要做的還得做,他們才能歡天喜地明白過來。”秦孝公給他壯膽似的說,”只要你有好計策,只管用,有我在後邊給你撐腰,你就大膽地幹吧!”衛鞅終於從一個無名小卒被秦孝公拜爲左庶長,並且還向所有的大臣們說:”打這往後,變法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誰違抗他,就是違抗我!”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商鞅變法”,同時也是最早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這場政治改革,的確給秦國帶來一派繁榮的景象,當秦國交戰獲勝後,魏惠王只好忍痛割愛,把西河的土地獻給秦國,自己的首都也遷到了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所以衛國也是梁國,魏惠王也是梁惠王。在這樣的成績面前,秦孝公便很大方地把商于(今河南淅川縣西)一帶十五座城封給他,稱他爲商君,這樣。衛鞅也就叫商鞅了。
如何看待改革的成就呢?用商鞅的原話就是:”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必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警於民。”他進宮加封回來後,當然是心滿意足的,拍馬屁的說他是從古以來最偉大的改革家,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就在這一片贊揚聲中,一個小人物卻怪裏怪氣地對他說:”您要知道,一千個人瞎稱贊,不如一個人說真話。”
商鞅爲了自己大家風範的面子,便讓他講下去,這個小人物趙良看自己也無退路,豁出去了,講道:”您說起五羊皮大夫,我就把他和您比一下吧。百里奚在楚國給人看牛,秦穆公知道了,想盡法子,請他來當相國。您呢?三番五次地托個小人景監給您拉關係。百里奚得到了秦穆公的信任,就推薦賽叔,自己情願當他的助手。您呐?獨自掌著大權,也不想想辦法推薦別人。百里奚當六、七年相國,一連三次平定晉國的內亂,中原諸侯個個佩服,西方的小國都來歸付。您呐?冤了朋友,奪了西河,只講武力,不顧信義,誰還能誠心誠意地相信您?百里奚處處爲老百姓著想,減輕兵役,不亂用刑罰,叫百姓能安居樂業。您呐?把老百姓當做奴隸,拿頂嚴厲的刑罰管理老百姓。百里奚自己平素的生活非常儉樸,出去的時候不用車馬,夏天在太陽底下走,也不打傘。您呐?每逢出去的時候,車馬幾十輛,衛兵一大隊,前呼後擁,嚇得老百姓躲都來不及。百里奚一死,全國男女老少痛哭流涕,好像死了自己的父親。您呐?把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割了鼻子。把太師公孫賈臉上刺了字,一天之中殺了七百多人,連渭河的水都變紅了。上上下下,哪一個不恨您?說句不中聽的話,他們都很不得您早點死呢!”
元前338年(周顯王31年,秦孝公24年),秦孝公病重欲傳商鞅。商鞅不敢接,太子駟即位,就是秦惠文王。太子駟本來是反對新法的,爲此,他的老師替他頂了罪,如今,秦惠文王就以謀叛罪下令逮捕商鞅,後來處以五牛分屍的極刑。商鞅的個人結果,正好被趙良言中了。
轉載 看中國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221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