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住在眷村.
小學時:
班上的同學一班共有50-60人,幾乎所有同學的父母都是來自大陸各省的”外省人”,本省藉的”台灣人”非常少,所以國小時無違和的大家都講國語(因為沒有人會講閩南語/台語,更不會有人因為講閩南語/台語而被處罰),而在這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時期,我也天真的以為台灣大部份的人都是來自大陸各省的”外省人”.
國中時:
班上除了來自眷村的同學之外,”台灣人”同學大約佔了一半,雖然上課時都是講國語,但下課時就會聽到有些同學講台語,(但倒是沒有人因為講台語而被處罰)此時我才突然覺醒:原來住在台灣的是”台灣人”比較多.
高中時:
班上同學就以”台灣人”居多了,”外省人”反而就變成少數了,但是不只是”外省人”佔少數,班上還多了一群”客家人”,人數雖然不多(跟”外省人”差不多),但是下課時”客家人”彼此都成群的以客家話交談,此時我才知道原來台灣還有”客家人”也不少.
大學時:
班上幾乎都是”台灣人”了,”外省人”少數的只剩下了個位數.入學後第一天的迎新一位講國語操著台語口音的學長一一詢問大家的背景資訊,當問到我:學弟你那裡人?時.我頓了一下,回問:學長你是在問籍貫嗎?(國小時記憶上身?)學長說:你聯考考傻了嗎?我問你家住在那裡啦.
進社會工作後:
同事之間沒有人會去詢問你那裡人?也沒有人有興趣去區分”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反而是下班後聚餐有人會推薦很台的小吃,眷村外省菜餐廳,客家菜現炒…,所以是那裡人根本就不重要,大家推薦的美食都很好吃才是重點.
人很容易受本身成長的背景或所處的環境所限,而以想當然爾的方式或角度去理解他人或事務而不自知,如果不能以更開闊的心胸或思惟去理解彼此的不同與差異,不僅容易造成誤解,更會無從瞭解多元的精彩及欣賞彼此的優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