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兒子試探性的問我何時要回家?
我說很多年前那裡已經是你的房子、你跟你媽共同居住的家了,
雖然我可以盡可能的每天接送你,
但那裡已經不是我的家了.
兒子接著問那我的家在那裡?(很會問)
我說應該是在北部的爺爺奶奶家吧,
但嚴格說現階段為了就近照顧你到成年,
在中部算是臨時的家,
但未來如何沒有人可以預料,
將來你會有自己的家庭也許我也會有,
但我們是家人的關係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事實,
只是現在你的家我是真的回不去了.
兒子似懂非懂、若有所思的就不再說下去了.
說實話我不是不曾預想過這天的到來,
也不只一次的問過自己當這天到來時我的回答是什麼?
這些年一個人在外面生活,
透過兒子的連結感覺上我似乎不曾離開過那個家,
但事實卻是隨著我離開的時間越久,
經過時間的沈澱與反思之後反而越讓我的心境更透徹,
也越讓我看清了問題的根源之所在.
我的「原生家庭」父母年齡相差14歲,
父親1950年隨軍隊來台時年僅22歲,
母親是出生於台灣日治時代的一般本省籍家庭,
雙方的結合是父親來台多年後因反攻大陸無望而政策解禁後,
在一次部隊移防中透過媒妁介紹而”衝忙”成家,
彼時父親已不是年輕的小伙子了,
成家後努力”增產報國”直至我的出生時父親已年40有餘.
就我成長過程中所見及印象所及似乎父母親所謂夫妻之間的溝通並不多,
說的也幾乎都是家中的柴米油塩及孩子們的事…
父親常年在軍中,
父親自幼私塾讀書識字並且寫的一手好毛筆字,
父親是大男人家中大小事都由父親做主同時也是家中的經濟支柱,
父親年輕時會抽煙、喝酒、打麻將、甚至吃狗肉…
父親也許會語氣上兇母親但印象中不曾聽過父親對母親的抱怨,
更難能可貴的是父親學台語與母親及娘家親友溝通,
且按說父親在外有的是機會但從來沒有背叛過母親.
主要在家中照顧我們兄弟的是母親,
母親不識字且不會講國語,
家中大小事母親都依父親的決定,
除了有次父親把狗肉帶回家母親把家裡碗盤都砸了是唯一一次的反抗,
(這也是父親唯一的一次把狗肉帶回家了)
小時候在家中常常會聽過母親背地裡對父親大男人與常年不在家的抱怨…
說來有些殘酷與不敬,若按現代人所謂的婚姻觀念,
我無法確定父親是否”真的愛”母親,還是只是需要?
而母親是否同樣”真的愛”父親,還是只是依賴?
但我只知道即使父親離世已經6年了,
每次到山上祭拜父親時母親總是會做主跟父親說我們兄弟誰誰有來看他了,
然後再說出對父親的思念,
最後如果兄長不介入安慰母親只會流下更多的眼淚,
沒有一次例外.
試問一對夫妻共組的所謂:「家庭」不就是這樣嗎?
家人的關係難道會因為彼此的省籍/年齡/學識相距過大而會有所不同嗎?
如果真要說是”原生家庭的錯”,
就錯在:「離婚從來都不是我的選項,因為我從來沒想過我這輩子結婚後還會有離婚的可能.」
即使在我最感覺婚姻生活讓我痛不欲生的艱難時刻,
我只有過期待生命的終點盡快來臨的衝動,
卻也不曾有過要結束婚姻、拆散家庭的念頭,
因為我認為婚姻關係是一種承諾,
對家庭親人的保護與照顧更是神聖不可侵犯,
這就是我受原生家庭的教養.
也許是每個人對婚姻家庭的認知不同,
這也是我真的回不去了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