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優雅,可以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由楊絳翻譯蘭德的詩,可以看做他一生的寫照。---慕蓉素衣。)
楊照老年的照片在她臉上自然而然地散發一種蛋訂從容的氣質。而楊照經歷過那麼坎坷、風霜,卻始終能化戾氣為祥和。歲月打她打磨成一顆珍珠,散發出的光芒並不那麼奪目,卻內斂而溫潤。
楊絳作品 :《我們仨(ㄙㄚ)》《洗澡》
楊絳始終淡雅如菊,就像一縷清風,一杯香茗,一竿翠竹。淡泊和溫潤是她性格的底色,她編劇、寫作,都是隨遇而作,並無爭名逐利之心。---慕蓉素衣。
文革時期,楊絳被剃陰陽頭,她拿起女兒剪下的辮子,細細織了頂假髮戴上。
被發配去打掃女廁所後,她發現這裡反而是一個安樂窩,可以在此讀讀隨身攜帶的舊詩詞卡片。
她一生所求不多,只希望能在動盪年月中擁有一張安靜的書桌。正是在這樣艱難的處境中,她著手翻譯八卷本《唐吉軻德》,後來被稱為最好的譯本。這樣的心境,便是「優雅」的最佳註腳。真正的優雅,就是隨遇而安,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境遇,都能從容面對,寵辱不驚。但光隨遇而安的恬淡是不夠的,還得有內心的篤定和堅守,守得住底線,熬得過艱辛,這樣才能做到由內而外的優雅。---慕蓉素衣。
《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知道自己要什麼,在一生懸命的追求上從未放棄過,內心才能夠安定,楊絳恰恰作到這一點。
真正優雅的人,遍歷人間滄桑,縱然有過怨氣,也早已被消解。所以楊絳寫「文革」往事,用筆輕淡,從無一句血淚控訴,的確做到「哀而不傷,婉而多諷」。
日子再艱難,前路再迷茫,她也從未放棄過幽默和樂觀,始終堅信:「人性並未泯滅,烏雲鑲著金邊」。
楊絳回憶往事寫:「常言彩霞易散,烏雲也何嘗能永遠佔領天空。烏雲蔽天的歲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留在我記憶裡不易磨滅的,倒是那一道含蘊著光和熱的金邊」。
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引導他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楊絳,從父親楊蔭杭身上體會。
楊絳生於1911年0717日
童年的經歷,往往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性格底色和命運走向。童年缺愛的人,大多一輩子都會再愛的匱乏中,因為他們很難相信自己能夠得到無條件的愛,童年時享有充分的愛,長大了則更會知道如何去愛一個人。
楊絳的性格 :嫻靜沉穩,愛書成癖,以及愛護家人。
楊絳憶起少女時代時說 : 那是我一生最回味無窮的歲月。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