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學測了…然後呢?準備考分科。
簡單科普一下,目前普通高中升大學佔最大宗的管道有兩種(全部總共有四種),第一叫做個人申請,簡單來說分兩階段,考完學測後通過標準,還要再面試完才會確定錄取,其中教授就是會問問題以及看吵得沸沸揚揚的學習歷程檔案。再來,第二種叫做分發入學,流程直接又粗暴,考更難的考試然後用分數決定一切,就好比從前的大學聯考。利用分發入學固然單純,但缺點是要用更長的時間準備更難的考試,當同學都有大學念了你還得認分繼續讀書,同時高中三年做的檔案也完全不會用到。
老實說,即便身為升學導向學校的高中生,以上的資訊我是到要大考前才略知一二,根據我的記憶基本上這些訊息都是和同學討論還有自己查網路才知道的,學校端的老師要嘛講的不清不楚時間又短,要嘛預設同學都已經知道,我父母的部分就更別提了。
坦白講我認為我的高中生活就只有“封閉”這兩個字,個人完全不懂得參加什麼營隊啊做志工啊準備比賽拿證書之類的,生活完全還是典型的填鴨式教育底下的學生--擅長讀書考試,嚴重缺乏生活經驗與獨立自主能力,個性內向口條差,以及不懂得怎麼找資源參與活動,而事實證明這些對於上大學的面試來講都是十分重要的能力。我也是直到要申請大學才意識的自己的劣勢完全曝露了出來,原來同學個個經歷豐富,家裡還能提供資源幫忙和討論,而我爸媽甚至連滿級分是幾分都不知道,況且他們本身就不是走過升學這條路的人。
接下來除了經歷和資源的落差外,應對教授還要有一定的自信與口條,對於我較為害羞的性格又是個劣勢。我不敢說百分之百,但我所有的自卑敏感害羞必定有受到過去童年的創傷影響,反之從小生長在愛與關懷的環境長大的孩子在面對權威和推銷自己時比較能夠侃侃而談,至少不會感到過度排斥和恐懼。
綜上所述,我一直認為我個人如果採取個人申請的方式入學,在和教授面試時,總感覺必須要用我不自信的語氣來去說出精心編造過的謊言,才有拿到大學門票的機會,而這令我感到十分噁心。我本就對什麼“在某某活動中我發掘了自己開朗、樂於助人的特質,以及培養了合作力與人文關懷精神等等等”類似這種的漂亮話很感冒,也很不想花心力去憑空捏造和修飾違心之論。在聽到同學上臺自我介紹時,我懷疑到底有多少比例是出自真心,有哪些只是為了能上大學迎合老師教授的話。
所以回到一開始,考完學測了…然後準備考分科測驗囉。除了上述考量之外,我還是有評估過發現考分科分發入學對我的成績比較有優勢。
最後進到超級重要的地方,究竟要選擇讀什麼科系?高中我一開始成績還行,當然是跟著社會潮流選擇讀自然組,畢竟以後出路好發展佳不愁沒工作做。然而因為一些可說和不可說的複雜原因,我的自然科越讀越費力越讀越討厭以至荒廢的地步。直到最近認真思考自身能力與興趣時,我終於毅然決然走和自然組班上不同的路--商科。我就像是個在理組臥底了兩年的文組一樣,到最後才露出真面目來。(意外的是我有情況一樣的同學)不過,即便做出了這個抉擇,心裡還是有滿滿的掙扎與不確定,最明顯的當然是未來的出路和薪資。非常多人說台灣升大學不外乎選醫學、牙醫、電機、資工,出去薪資吊打其他科系,而就連其他理組的中後段又贏前段的文組。雖然資訊不一定正確,但當幾乎看到的每個人都這樣講時,就不得不納入考慮了。我真的很擔心,未來的自己會不會後悔現在下的決定?改變跑道幾乎等於過去自然科所學都用不到,還要再接觸不同領域。但是至少我並不是對商業金融一無所知,自己本來就還算有點興趣和粗淺的概念。每當我在心裡懷疑這個決定時,我就會把物理化學的講義拿出來翻,再次確認自己不想再碰了,想到以後考試和工作都要用就還是先免了。選商科還有一顧慮就是沒有人脈和背景的問題,再來就是個性的問題,不過我以後一定會好好磨鍊自己的表達能力的。我需要的是自由!
現在的話,就繼續準備,還沒考完試就還不能確定,期許自己能往目標邁進!(要到七月才考試,八月才確定有學校念)
雖然這裡人不多,但賭賭看會不會有人回:政治大學的商科出路還行嗎?如果和台大社會科學院的經濟系比呢(有機會上)?
還有現在叫我回去理組暫時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