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子浮生
    致帳號永久停用的某站友的前半封信
    2024-01-22   我們要裝得嚴肅一點
    250

 
 上星期連三天寄了五次信給你,都秒退,error return。起初我以為你故意留下一個無效的聯絡地址,掩飾自己的遁逃。究竟我該怎麼設想你才好呢?也許你屢屢從一個又一個暗中不懷好意的句子,感應到我私底下正著手描繪一幅你的畫像。你每寫一句話,我就從信紙上無意識寫就的隱形字迹蒐集關於你的龐大思想資訊,轉譯到畫筆上。打底,輪廓,著色,學畢卡索把十種表情擠在一張臉上,塗塗抹抹,逐步朝一個刻意扭曲的圖象邁進。完成快一半了。然而你不敢看,不敢冒險透過我手上這面魔鬼的鏡子觀看自己實際的長相,不敢見證自己的「思想我」橫遭對手剖析剁剮凌遲處死的過程;更沒膽量撿拾地上碎裂的屍塊,重新組合成一個隨機拼貼純生物性的醜怪傢伙──其實真正的人性本尊就是這樣的一頭怪獸──於是轉過身,臨陣脫逃了。

 不過現在我想通了,可能系統不允許出現站外信箱或社群網站的地址,所以將你留給我的資訊部份屏蔽了。如果你不再登入,或許可以冀望你實際上註冊了不止一個帳號,還是有可能看到我對你最後來函的回覆〔再不然,引來別人和我通信也是好的。〕只是容我先把一直藏在心裡的問題提出來:你為什麼要和我維持通信呢?可我始終不覺得你曾經完整讀過任何一封信。而且,如果誠心交流,至少應該等我去信到你留下的站外信箱,確實建立了聯繫管道才離開,怎會犯下如此錯誤?還是說這一切只是社會人士hold住場面的公定禮貌?是我離群索居太久了,又笨,自己聽不懂,一個勁兒按照你的指示,埋頭寫信。寫好的信紙揉成一顆又一顆大石頭,全力向你身上砸過去。好像是另一款薛西佛斯的遊戲:你要我寫信,既要跟你的觀念想法完全不一樣,還要愈難愈好,務必要難到你根本看不懂。我寫了,每一封儘可能按你要求的規格。你卻悄悄遁逃,腳步像貓咪,輕得不動一點聲色。一直退到很遠很遠,連一格信號都沒有的地方,才拿市場小販的大聲公朝我喊,再寫一封,請再多寫一封。這樣子很有趣嗎?搞不懂。可能你拿捏事情miss了,才陷自己於不得不逃的尷尬局面。我其實與你設想相反,並不擅批評針砭,用迫擊炮朝人正面猛轟,反而更會讚頌謳歌說人好聽話。真的,不誆你。古典哲學教育有一門實作課程,參與的學員輪流扮正方或反方,訓練自己向人吐嘈黜臭瞎吹捧的超能力。類似教案東方也有,西藏喇嘛養成教育中的辯經移到戶外舉行,變成觀光客拍照打卡的重點項目,語氣激烈表情凶惡狀似深入挖到對手痛腳追著暴打一頓的攻擊手最受歡迎。即使事先說明,一切全屬哲學劇場的表演也枉然。你用色拉寺+辯經當關鍵詞去YT搜尋,就知道我所言一切真實不虛假。

 好吧,那就從我訝異於你指陳筆友天地也是社群網站開始說起好了。


            (1)

 我才剛說打算離開這裡,尋找另一處新天地,你就搶先一步,將筆友天地計入社群網站之一,豎起一塊「立入禁止」的牌子,從此不再登入。為什麼?認為置身社群會將自己有棱有角的個性打磨圓滑,而這是你最不喜歡的事情嗎?還是因為網路虛擬的性質,對成天忙著佈建自身形象感到厭煩?讀信的時候,我當下按捺不住訝異──好歹你先幫幫我的忙,回信告訴我,一旦我離開筆友天地,還有什麼適合的地方可去呀──倏地站起來,離開螢幕,深呼吸,假裝狠狠吸了幾口菸,然後在室內踱步,來回好幾趟才返回座位,繼續讀完你退出這個世界所有社群網站的聲明。〔我不抽菸很多年了,每當內心迷惑,須要打開腦中繩結的時候,就把兩個手掌圍成漏斗狀,蓋住臉頰嘴鼻,只露出一對凝神的小眼,呼吸,確確實實可以嗅著以前慣常夾著香煙的手指,持續散發令自己得以沉靜下來的陳年煙垢味。〕

 我以為自己在社群網站這個辭彙出現以前就不再涉足社群網站久矣,事實竟不是這樣!除了購物相關平台,筆友天地幾乎是我聯上網路唯一的去處。對我來說,這裡有如避世、躲藏的地下洞穴,就是我這隻人形老鼠在菜市場棚架底下利用水泥做的陰溝蓋遮掩屏障,從而與大社會隔絕開來的棲身之所。因為你的提醒,寫完前一封信,特地去翻了幾本媒介學的書,查看書裡對社群網站的定義。Web.2.0,UGC用戶生成內容,還有好些我不懂的術語。等不及直接跳到後面查看登上流量排行最前段的代表號,維基百科名列第三──你的哲學素養不都是閱讀維基百科哲學條目得來的嗎?今後且怎麼辦?


       (2)

 我所知道對維基百科的批評都是繫在對google的批評之下,或者可以套用對google的批評,移加到維基百科身上。有沒有從某種理論出發,針對維基進行的批判書呢?或者反過來,從對維基百科的批評出發,一路發展出來的原創新視點?應該也有吧?可惜我既不懂外文,也非學院中人,這一塊只能留白,存而不論。以下是常識可以想像=在常識的射程之內,吐嘈維基的懶人包,共有三類型:

 1. 因為維基百科的非盈利性質,具有極佳的形象塑造或美容遮斑作用,google願意透過捐獻的形式,倒貼資金,招納它為合作夥伴。更且透過算法,讓維基百科始終出現在搜尋結果最前面幾個條目〔咸信七成以上查詢,都是經由google搜尋引擎轉道而來〕。如此透過迴路的導流,在大眾心目中贏得知識的確信與權威感──記得有一個美女民代遭到網攻,開口說話,句句被人糾錯。她感到強大的霸凌力,忍不住對著攝影機大吼強反攻:你們去查維基百科呀!看看到底是誰沒知識──從而掩蓋了它和google共享的意識形態──人稱長春藤意識型態,加州意識型態,科技資本意識型態,或者我自己管它叫沒有傷人突刺的平滑肌意識型態──耶!按例每封信都要發明幾個新術語,這是其一。又,不曉得能不能乾脆把知識的同溫層叫做同理層,行嗎?類似術語很可能已經有人提出過了,不能算我發明。總而言之,平攤在眼前的時代,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場端視名聲決定勝負的賽局。google別有遠見地發給它的盟友一張內容正確證書,期待這張證書日後可以反過來合理化自己調整算法的偏私作為。如果不是google導流,一早就開始拉拔維基的能見度,今天穿越時空回到網路紀元的初始點,很有可能維基捱不過第一次的泡沫期,又或至今只是罕為人知的小網站。〔另外附誌一小點,為什麼這幾年用google搜尋,與輸入關鍵詞雷同的歌曲常會出現最前面?那還用說,因為人家拿出大筆資金投入串流音樂市場急著要變現。早幾年FB的排序也很前面,現在則絕少出現,猜想經營團隊以隱私權為口實,有錢自己賺,收回了早先發給google的通行卷,不跟人家共享數據了。至於YT及spotify,世事多變化,我不知道這兩家在搜尋結果也常名列前茅的資料庫,現今與google維持怎麼樣的關係?因為google 介入音樂串流產業,spotify的排名明顯往後掉。察看科技出版書目,批評偏差算法的專書持續出版,越來越多,有機會我也想買一本來看看。〕

 2. 別在維基百科西裝上頭最為人稱道的勛章就是民主協作,但此一最佳賣座的優點,也是有人要打臉,依靠的武器就是隨便哪裡都套得上的二八定律。統計所有維基人的圈子裡,百分之八十的內容都由百分之二十的人完成。而且這百分之二十裡面,只有百分二十屬於最活躍的用戶群=長程馬拉松或自行車公路賽的領先集團。所以有人認為,所謂維基的草根性民主其實是假象,它的運作仍然深度依靠權力的階層化。社交媒體批評史的作者詳描維基第一線執行基本程序的機器人如何運作,如何把特立獨行不按既定規範寫作的搗蛋分子踢出去。

 3. 反維基的第三種批評涉及內容的正確性。為了闢謠,維基找人將自家產品與市售百科全書比較,宣稱自己通過了驗證。網友協作內容的正確性,不輸專家撰寫的條文。

 正確不正確我插不上嘴,但可以看出論點很明顯具有形式邏輯的誤謬。批評所指的正確性,參照對象想必也包含了學術專業圈子出版的期刊,而非限於科普、經普、人文普。在他們看來,市售百科全書正就是誤謬百出的代表號呀!所以合法的推理形式,應該是把維基條文按格式改寫後拿去投稿專業期刊,看看能否通過審查,檢視願意接受刊登的期刊在專業的圈子裡公認的點數是多少?說自己跟誤謬代表號的正確性不相伯仲,不就成了測試不及格的自我供狀嗎?

 雖然以上批評都在常識炮火的射程內,但似乎都太瑣碎了,一般人其實不會這樣想。民意調查多半認為工具有比沒有好,光是實用又方便,google就贏得了近乎絕對的價值。批判僅是像你這種知識分子圈內流通的觀念,誰在乎?


       (3)

 我看的有一本書且還把google排在社交網站第2名,僅次於FB。Why?我不是很暸解。不過你可以看見在我很多篇日記和文章裡小王賣瓜,自嗚得意說自己是宇宙最後一個沒有去過部落格的網路化外之民。求知的內容若無絕大誘惑,儘量避免利用搜尋引擎查找。更且還公佈自己的一週瀏覽紀錄,除了在少數幾個地方打轉──我同意自己前去拜訪的網站逐年縮減,目前只有筆友天地,兩間圖書館,一個書目網站,六個購書的平台,搭配兩個可以線上轉帳的網路ATM,還有一個電郵信箱,電視節目表──一直以來我都是電視兒童,每天花很多時間看電視。很不幸,電視螢幕和手機螢幕的對比,剛好就是世代畫分的指標。也就是說,我是頑固落伍,罪該萬死的上一代,真是不甘願啊──某醫院掛號或取消掛號,中文字典網站,已經不太給人下載的下載網站,還有一個色情留言板。除此以外,原則上並沒有在網路衝浪,四出遊逛的習慣。如果無法避免閱讀網頁,點擊之前也會躊躇再三,多方考慮是否真有必要瀏覽?

 有一個女作家寫了一本批判google的書,google化的危機,因為我認為自己本來就是google的化外之民,就沒必要多看。你可以將我信中乍看像是專名的辭彙丟進google機器絞一下,就會知道我始終一任自私,筆下詞語的涵義往往與一般公定用法不同。足証此君痴愚矇魅,確實與google素無往來。〔早先我亦曾使用google,君不見在我之上網史BBS後期,有篇以資料為基礎的音樂文章,逐一列出我所能找到某冷門作曲家的唱片,評估其在意義的詮釋地圖上可能佔有什麼位置,接近半數項目,末尾都故意擺上「google搜尋不著」這句話坐收。從我習慣把谷歌應該大寫的首字母,改用小寫,極其無謂地與系統自動更正功能相抗衡的姿態,可以推測我似乎有意向人展示對知識上以google為準、為限,認定google的小方框就是全宇宙的無意識心理──這個全新的文化領航範式,同時也是美好體驗,表現在千萬人一起發明的英文新成語,search engine takes command──其實抱持了只敢在暗處偷偷使用=就是要打手槍,且還故意以脫隊掩飾自己被迫欲迎還拒的虛偽態度。〕


         (4)

 除了FB、IG、YT、微博和幾個直播平台,書上還列出好多社群網站史上我根本沒聽過的「大站」,myspace,linkenin,foursquare,應該是聽音樂的pandora、可能與書目資料庫有關的nglam,還有hulu,okcupidh和 friendster,特別是具歷史旗標意義的sixderees。一個在字裡行間順道為自己佈建有趣形象的研究員,專門討論了流量曾經排名世界第5的flicker興衰史〔以上這些網站應該都有對應的、或山寨的,再不然跟風的中文版吧?關於這點,我這個網路的化外之民可就莫宰羊了。〕按這些專門家的說法,購物和拍賣網站也應該要圈進來,amazon、ebay、淘寶、Y拍和露天,也都是社交媒體的一員。〔有次我問家人,以前發過唱片那些歌星,不紅了以後都去了哪裡?家人說可以帶貨,然後去直播平台或YT跟粉絲social賣東西呀。所謂電商,早就發展成社交電商了。查看書目,以前取名電商賺大錢的書,進化以後都改叫社交電商全攻略了。〕

 我至今沒去過amazon,不曉它們家平台長怎樣?〔就如同本地稍早的PTT、無名小站,一直到今日盛大流行的推特和IG,到處都聽人頌其名。但我從來也沒抵達人家首頁,不知它們大門各自漆什麼顏色。〕說自己生平只看英文書的寵兒買了民謠女歌手的歌詞本送給根本不識外文的我,扉頁簽上自己的名字,還有一行題記,幾月幾日在台灣購於amazon。我把這本二千多元的平裝書藏在專門堆積躲藏初期所閱圖書的鐵架上,家人有天隨手抽出瀏覽,好生調侃了我一頓。『十年來三次到你書架上拿書,每一本都有女生的簽名,這個家裡到底還有多少別人的書?』前幾年想買古代拍實驗電影的8mm攝影機,就找到了ebay。只要零錢價,六塊五毛八,台灣的拍賣網站至少都要兩三千,而且不保用,遂想問個清楚。可是不懂外文,只好拿出在資源回收購得比枕頭大的林語堂漢英字典,逐字翻頁查找。不僅自己詞不達意,人家的回覆也看不懂。往返幾趟以後,收到兩個放電影用來捲底片的塑膠轉盤,殘念啊!

 我繞過本地中介,自行去淘寶買簡體書好些年了。幾度在日記上提到自己在阿里旺旺上頭跟賣家、乃至被拉進賣家的朋友群組聊天侃大山。事情緣起我起意追查一度與張愛玲齊名的蘇青,在中國全盤社會主義化之前不久,曾經短暫失蹤一年多,到底去了何方?發現有位林淑華女士,值此政權轉換時期,寫了一本關於自己的婚戀故事書,短期狂銷十幾版,可謂華文言情小說第一次絕響前夕的末代暢銷書。無論其言情主題,或是平鋪直敘,只說自己事的業餘寫作力;乃至作者出道,打造暢銷神話的宣傳手法皆與蘇青如出一轍。隨後與小資劃清界限的社會主義文學時代到來,來不及與社會大眾見面,林淑華女士就此消失了。我花了好大力氣,不僅遍尋不著照片,幾位當時以鐵粉身份幫忙推舉保薦的文化名人,誰也拿不出証據確實見過作者本人。我不禁暗自懷疑,有沒有可能林淑華其實就是蘇青的化名或替身呢?

 我接著追查下去,發現四十年代末期曾經接洽上海包括蘇青在內幾位知名女作家至香港發展的書商,除了發行林淑華這本如彗星一般閃現的末代言情小說,刊印蘇青舊作,署名也作林淑華。本來以為自己即將揭破天大的秘密,心臟撲通撲通狂跳。卻在一本舊書的封底,看見同出版社刊登的廣告。不只蘇青一人,這位一下子把盜印品質提高好幾個檔次,無論印刷、紙張或封面設計,都比戰後原版好上一大截的香港書商,刊印張愛玲、潘美黛等同期在敵佔區走紅的女作家作品,除了更易書名,作者名諱全部改作林淑華。〔好幾位文學史家不假思索都說這些本子是盜印,然而重新打字排版,花錢費工翻印市面的現成書,雖非絕無僅有,但也不常見,是以存疑。〕更有甚者,整個五十年代,香港報攤上頭擺放的言情小說,竟有七成作者全都冠名林淑華。此一乖離常識的怪現象,又且透過翻印,延燒至台灣與星馬華埠,坊間凡刊行舊版浪漫小說,歷史小說,社會小說,時裝俠義小說,作者乾脆統一都叫林淑華。


         (5)

 不是我愛抱怨,當時的google完全不濟事,幾幾乎就是零。我不死心,按網傳蠹魚頭編製的舊書地圖全省巡迴大搜查,又每週固定上Y拍〔香港〕和露天〔被收購前的原名叫做拍賣王〕蒐集所有署名林淑華的舊小說,期望有所突破。說不定哪位有心的翻印者,會將他所知道的訊息,以編者弁言的名義刊在書本上。除小說外、又及於食譜、插花、兒童畫、旅遊、特殊教育、太陽能與光電、AI智慧、唐詩宋詩、密宗氣功,只要作者名字吻合林淑華三字,都一併納入尋查範圍。幾年下來,一無所獲。就在我要放棄的當兒,淘寶上線了。幾次交易以後,我請託無情法的編輯手在所屬舊書買賣群組留言,看看有沒有人願意幫我跑一趟圖書館,手動翻找資料卡片?果然查出林淑華的本尊小說,在文革結束,改革開放初期,曾有一個雲南印刷流傳不廣的版本。為了証實我的猜測,復原一段華人言情小說被主義大纛湮滅的歷史,遂很想一睹這本舊版書,看看有沒有什麼線索,封底或扉頁會不會附上一幀照片,推翻我的假設,証實作者真有其人,非為避世害意圖掩人耳目,乃有所杜撰、偽託、瓜代、或是替身,等等秘密情事。可是礙於無法尋得書本一觀,懸疑未決,無能再有進展。

 案情膠著停頓八個月,無情法的編輯手所屬群組出現一位陌生人,託他轉知此刻淘寶出現一本我的目標書刊登求售,索價只要8元。我為進一步節省郵資──早先對岸政策,透過公家路徑寄至台灣的郵件、包裹,概以國內郵資計價──要求賣家放棄民間物流,改用郵政平信寄出。對方初時似感為難,考慮了半日,答應了。書本寄來,我在樓梯間迫不急待拆毀信封,取出書冊,索找前言後語。發現這個版本,除了再炒一次某古文大學者站在門市櫃台翻閱幾至入迷,不知太陽下山日頭將盡肚子咕嚕咕嚕的神話,並沒有任何可以重做文章的新事證。既沒有林淑華或許就是蘇青的疑點,也沒有林淑華另有其人,並非蘇青本人的證據。感到失望之餘,始才看見寄件地址位於雲南陌生地,用google earth一查,是個封閉的秘境村。我把衛星圖片放到最大,依稀可見高山縱谷之間,稀疏座落十幾戶人家。不知這位賣家須要消耗多少路程奔波,才能抵達郵局為我寄件?然而當時我一心前往他處改尋其他線索,無心搭理,就連上網去跟人家道聲謝謝也闕如。沒兩年海派文學翻紅,閱讀大眾對這位被社會主義打入冷宮數十年不為人知的女作家感到好奇,利用google肉搜,找出數千個同名同姓都叫林淑華的女子,逐一過濾比對。最後在原出版社員工出面見證之下,確認一位九十高齡的鄉下老嫗就是作者本人無誤,被崇高主義耽誤的言情女孩這才得以與世人見面。可以想見的若干應景佳話,傳頌一時。

 說老實話,對此歡樂結局,我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因為找到林淑華本人,也就否定了我長期涉入書海的偵緝訴求,是以胸臆充滿了莫名的挫敗感。我把這本其實從來不曾詳閱其內容的小說棄置座位旁邊由一只低矮方桌權充的主題偵探區,放棄這個題材,再也不搭理。幾年下來,這本書就此漸漸被其他新購買的書籍,新的主題埋葬,再也難尋。


         (6)

 時光荏苒,許多年後我有機會去雲南高原徒步,抵達一座古城,入住背包客棧。有一段觀光行程必須先坐專途巴士前往山中湖畔,入住民宿旅店,隔天下午原車返回基地大本營。經過幾個小時顛簸路程,走走停停,好不容易到了地頭,大興奮。忘了領隊的叮囑,一個勁兒鑽進路邊比人高的莽草叢林裡頭,忘魂似的跑跑跳跳。未久驚覺身體不適,出現高山症現象。我踩著暈眩的步伐,向民宿櫃檯拿了鑰匙,隨即和衣鑽入被窩。一會兒渾身發熱,噁心想吐,意識不清不楚。不僅放棄每日為觀光客舉行的篝火晚會,就連窗外一整片湖光山色的美景也沒能好好看上一眼。那晚我禁閉房中昏睡,寤寐朦朧之際,窗外一陣絲竹悠揚,透過高分貝擴大機傳音入夢,從山裡出發為我寄書的賣家──他在夢中的身分即是當年的作者林淑華──來到湖畔,親手將一本封面顯舊的言情小說交到我的手上。我在夢中閱讀,確確實實感覺自己好像真的讀進了那些句子──你曉得的,我常有這種經驗。幾次醒來想找到自己在夢中觀閱的段落,卻苦於手上無書,只得眼睜睜看著默記在心的句子漸次在風中飄散。

 那天我在黎明前醒來,嗅聞螢火熄滅殘存空氣中的煙碳味,感覺病症好了大半。我拎了破損嚴重,機身上滿是膠帶黏補的相機出門,在簡陋碼頭拍了數張微光中三兩小舟彼此依偎,靜靜泊在湖岸的照片。眼看帶著泡沫的碎浪,一次又一次拍擊上岸,升起一股想寄張明信片給自己的心情。遂問晨起耕作燒炊的鄉民哪兒有郵局?就在湖對角,騎腳踏車繞半圈過去30里,估計往返+排隊須時一整日。登時心裡一驚,暗自思忖,時間不夠該怎辦?龧光初露的黎明,我在岸邊躑躅,廣場上昨夜堆聚燒成焦碳的柴火餘煙嬝嬝。兩位結實精壯,看起來像是一輩子幹體力活的大媽,願意合力划舟,循一直線載我過去,估計時限以前趕得回來。她們一在船首,一在船尾,我坐小船正中央,出發了。一路上,水波盪漾,改變了光線的強弱,前景一片晶瑩閃耀。時間太早了,觀光活動還沒開始,偌大的湖泊只有一條小舟破浪出航。此刻金色晨光斜射入湖,小魚小蝦水草枯枝,還有不知多少世紀以來就躺在湖底滿是苔綠的石頭,一一清晰可辨。我學女孩兒把手掌伸入清澈的湖中掬水玩兒,一時間暇思連翩,還有些微昏沉的腦袋不受控制,過往種種印象紛呈,就像拉霸老虎機一樣,輪番閃過一個又一個畫面,最後停在昨夜夢中從山裡出發,翻山越嶺前來此地,將一冊舊書交至我手上的女孩。

 我想起曾在淘寶商品頁與我僅僅交流過一兩句話,就衝著這一兩句話奔波跋涉不知幾十里山路,去城市郵局為我寄出一本含運才10幾元舊書的女孩──噢!不!也許是男大生,說不定是大媽,更搞不好他的真實身分是滿臉髯鬚的大叔──我拿出家人給我遇難求救的手機,上網查找為我長途奔波節省兩塊六毛八那位賣家的主頁,想向他表達遲來的謝意。此時通訊科技正開始進入Web 2.0時代,有些網民熱衷掃描舊日資訊,依數位化程序上傳分享,網路已可讀見到這本言情小說的全部內容。兩位搖櫓的大媽越趕越急,船歌越唱越響,我顧不上周遭湖水反映一片天光雲影的風景,死死盯著曾在零零七片集登場,只有一吋小螢幕的cybershot手機,昏著頭一章接一章高速閱覽。初識、交往,婚戀,岐路,我全付身心投入螢幕,隨著情節進展,好像自己正趕赴一趟已經遲了很多年的約會。

 船頭的大媽向船尾的大媽喊話,一陣逆襲微醺的和風將他吐出的話語一股腦兒吹回來,掉落在傳說由淚水積成的高原湖泊裡。船尾的大媽向船頭的大媽吆喝,兩人相與應答,同唱一首哀怨淒婉的老情歌。順向吹拂的暖風把難以言明的情緒刮過我的頭頂,扶搖直上,融化在雲層射出和煦的光線裡。我坐小舟中,觀閱螢幕,船頭船尾兩造一來一往所有謦欬話語,適足以充作為故事助燃情緒的配樂。

 四條手臂如機械芭蕾一般拼命快划,小船飛速到了對期岸,我在紀念品攤子買了一張明信片,日出時分幾條泊在岸邊的小舟,靜謐的畫面閃爍一片金光燦爛,正巧與我登船前在碼頭拍攝的照片雷同。我翻到背面倉促寫了幾句話,丟進郵筒。〔那時候您跟我說您是小舟。後來有陣子我看書,在字裡行間遇到小舟二字,就習慣性地在整個句子旁邊畫線做記號。幾乎每本書都會出現這兩字,始知原來這是個普通的詞。〕大媽叮囑我只有不到個把小時的時間吃飯,只能就近在街上將就,不要跑遠了。事實上,這一趟旅行,我心有所鶩,事前完全不暸解這座高原湖泊四周的風土與人情,此刻也沒有想要深入探索。我在僅有一條鋪了洋灰的街上來回走動,觀察遊客動線──沒錯,是遊客,而非在地住民。每到旅遊地,我始終對跟我自己身分相同的遊客興趣比較大──在舉目一遍特意打造的民族景觀中選了一間沒有客人上門的法國餐廳。主人在不臨岸的大街,用草梗、原木與水泥磚塊,自行搭建一座形狀並不完美的船屋,大概是取陸上行舟的意思。既是民族風,也散發半濃不淡的西洋味,正好是全球化與地方交會的所在。門楣上一行潦草的法文店名不知什麼意思,倒是大白天不停閃爍由霓虹燈管彎曲繆繞寫成法.國.餐.廳.四個斗大中文字強行吸引我的目光。

 我推門進入,自行選了正中央的位子入座,眼前克難拼合的餐桌交叉鋪了兩層不同顏色的桌布,規規矩矩擺著斑痕累累又且氧化發黑的鍍銀餐具。一位少數民族青年穿上桃紅色鑲黃邊的西裝制服,穩穩把著銅壺,將清水倒進西式的玻璃酒杯裡。我端詳菜單,時間有限,就點盤奶油培根義大利麵好了。我一邊吃麵,一邊繼續盯看手機螢幕裡的言情故事,無意識拿起桌上金銀繡線的布巾擦拭嘴邊的醬汁,發現整齊折成三角的餐巾內層藏著一口吐出的殘羹,完全脫水乾硬呈化石狀,推斷上個客人坐在這張桌子用餐,已經是好久以前的事了。我若無其事將餐巾疊好,抓緊時間,食畢會鈔出門,一邊走一邊想:我有過很多次在偌大餐廳讓侍者侍候我一人用餐的經驗。有次過境香港,跨日停留十八小時,我按歐陽應霽的香港味道緊湊安排行程,一檔吃完換下一檔,有意將全書一網打盡,吞食所有資訊。在肚腹非常飽漲的狀況下,抵達幾度在王家衛電影裡出現的皇后餐廳。因為非用餐時段,整個廳堂只有我一位客人。穿燕尾服的老派侍者安排我坐正中央,一支粉嫩的小花瓶裡插了一朵鬱金香。俄國菜,雖然只是簡餐,然而比起同屬傳說級的台北明星餐廳和北京老莫,卻更順口,更能適應我的飲食習慣。我吃上癮了,走不了,連吃兩碟,撐開了肚皮上的鈕扣。隔年參加另一個徒步行程,又再過境,臨時在機場買了相同作者的新指南,一整本完全不同的全新排名冊,之前的努力不等於白做工了嗎?灰心,挫折,面對資訊的心理肥胖症頓時痊癒,好了一大半。

 返回船上,大媽持漿將船撐開,高速往回程進發,此時上風處與下風處調換過來。我觀望四面單調的景色出神,小舟離開我一廂情願前往的碼頭愈來愈遠,仿自威尼斯的觀光情歌也愈來愈分不清虛實。兩位賣力撐船已感疲累的大媽偶而想要振作起來,發聲起音,高分貝哼唱兩句,見我一心專鶩小小螢幕,頭也不抬,自然也就意興闌珊。突發的歌聲倏然而止,音符從高空掉進湖裡,再也聽聞不見。我在碧波淼淼的湖上繼續關注小螢幕上演的故事,變心,戰亂,離棄,就在故事即將進入尾聲的緊湊時辰,剛好趕上登岸。巴士引擎轟轟作響,蓄勢待發。〔帶隊的漢子立在岸邊,嘮嘮叨叨,把搶著最後自拍的乘客趕回車上,就跟你們說要準時的嘛,偏就有人不參加篝火晚會,也不看迎賓歌舞,真不知花這麼些時間,如許多金錢,千里迢迢來這裡幹什麼?〕小舟靠岸了,我依事先說好的金額,掏錢給付船資。兩位大媽朝我攤開手掌,好大一片掌心都磨破了,滲出血來,染紅了一桿槳柄。


        (7)

 徒步結束返回古城大本營,閒逛市集〔整座人工打造的古城,就是一個巨大的市集,節比麟次的商店,沿城門幅射散開,漫延成蛛網。〕記得來時曾在一爿兼賣雜書的民族風服飾店,看見一套馬麗華的西藏遊記,一心惦念回程再來購買,卻已售出。我在市集無預期撞見一間臨時開張的回頭書特賣店,四壁水泥未乾的門廳裡,擺了幾張10尺見方的大型工作枱。利用書本先在桌面邊緣築好圍牆與城垛,將賣不完的回收書籍傾倒其中,各自在書池裡聳立成一座巨大的山脈。新出版的莒哈絲,與升學、理財、裝潢、食譜,種種現實主義的實用書冊,不加檢別堆聚在一起。數名就跟台北誠品女孩一模樣的古城女孩,各自看守分派的責任區,包裝、結帳,應對顧客的訊問。我拿起新版的林淑華,把大拇指卡在書口當作掣動軸,飛一般翻了翻,只差最後結局還沒看,想想還是放下了。又把莒哈絲的作品集一本本撿出來,按編號挑嶄新的買。沒想到這位法國專寫for知識分子的言情小說代表號,竟然流傳到遙遠國度這麼偏遠的山城,不禁感嘆全球化真是好厲害。

 結帳後我將大背包裡的的物件先拿出來──衣服、筆記本,傍身的雜物和沿途蒐集的紀念品,還有一口有柄的白鐵鍋──再把所購買的書一本一本填裝進去,置於底部。跟誠品女孩一模樣的特賣書女孩上前問明我打算把這幾十斤書本一路揹回台灣,太辛苦了。女孩好心領我去郵局交寄,就在街角,轉兩個彎,再繞半個圓環,預估這批書本寄回台灣,郵費不會超過幾十元。我把書本、衣服和雜物的順序再掉換過來,免得臨時在郵局窗口掏書顯得狼狽。女孩領我穿過觀光的人潮向前走,兩人迎著風。女孩靦腆說他很少遇見捨得一次花數百元買書的客人,心裡著實羡慕。又說郵局窗口有相熟的朋友,免去排隊苦。我揹著比我身體還大的登山包──你知道的,我只有138公分,39公斤──重心不穩,身體搖搖擺擺,又再想起從山裡出發為我寄書的女孩──辜且算他是女孩吧──套用日本綜藝節目的招牌哽,那年她是不是也走這樣一條路去郵局為我寄書呢?

 到了郵局,女孩逕自去窗口,用我不懂的方言,向熟識的服務人員討一個裝書的紙箱。兩造唔唔噥噥多講了一會兒話,女孩這才踅回來告訴我,政策改變,以前寄往台灣的郵件包裹以國內價格計費的條款,前不久作廢了。如今比照海外郵資,算算須款好幾番。那太貴了,我寧願揹回家。好心女孩領我循原路走回來,堅持幫我抱幾本書,分擔一些重量。風從我們的背後吹過來,略為寛大的褲管裟裟作響。我和她並肩走路,雖然沒有說話,卻好像認識了許久。走在石板道路正中央,穿過人群也穿過很多心事,一路上原本不相干的畫面紛紛串連銜接,組合成了蒙太奇。我想一方面這是因為同為天涯愛書人,住在同一個愛書社區的緣故;然而這份虛擬的連結,畢竟只是基於單方面的理想主義,以致顯得如此距離遙遠不切實。自此以後,凡在淘寶購物都有物流直送,可以送貨上門,也可以自行前往便利商店取貨,運費越來越便宜,平台與賣家爭相以免運吸引消費者上門。逢年過節雙十一,也會發送訊息向曾經交易過的買家問好。可是兩相比較,在全球化網路購物剛剛開始普及的年代,就算是我個人一廂情願的認定好了,基於棲身同一個網路社區〔或曰共和國〕,初嚐同為網路居民的感覺──時論以為虛擬社區的建立,有一個既隱晦又至為明顯的向度,即為了彌補傳統社區聯結紐帶的衰退與消失。從小到大,我在現實中沒能交上任何一位朋友,是以非常看重與自己在網上相遇的任何一位某ID──我始終難以忘情那位可能為我奔波老遠寄書的賣家。


         (8)

 除了購物網站被納入社交版圖,串流影音乃至非法下載網站也算,所謂曲目社交、BT社區,體形已經長得比電影還大的遊戲產業更不用說。在卡式時代,錄一卷自己喜歡的音樂合輯給朋友,供作唱K的事先練習〔體貼的召集者會把近期走紅的新歌從CD轉拷到錄音帶上,以合輯的形式分發給眾人練習,使得並非精擅此道的同夥,進入K房,不致因為別人點播的全是沒聽過的歌曲造成冷場,或因融入有距離,只得淪為邊緣人。我家就有一大堆這種社交錄音帶,我偶而也會好奇塞進卡座裡面聽,嚐試暸解時代品味變化到底有沒有依循一種邏輯在走?老式錄音帶後來進化成光碟,可是社交本質依然沒改變。手寫的曲目上頭往往另有註記,這一首須要大家幫忙唱合聲,那一首須要有人唱二部。〕即或不為什麼,只是友誼的表達,純分享,也等於視你──或想把你拉進一個品味的圈子,這就是曲目社交最早的形式。

 曾經送我一張唱片當耶誕節禮物的某小姐──每次只要提到就不禁渾身發抖,顫慄不已回到事發現場那個水滴回聲裡藏著愛情與兇殺秘密,後來被改造成故事生產與自我觀光的萬年洞穴──要求我幫忙她母親去中華商場掛有代客錄音招牌的唱片行,委託老闆錄一卷英文流行情歌,贈送認識的男性朋友當生日禮。我自己後來也收過另一個女生──我都私下編派她身上擦了一種會隨溫度與光線變換五種氣味的香水其實只是瞎掰編故事──將自己喜歡的音樂錄成九十分鐘的錄音帶。她說每隔一段時間,固定會和朋友分享這陣子新近聽到的音樂。與我的習慣一樣,選錄的音樂儘量平均分布全世界,而且錄音帶的每面都會、而且限定只會選一首國語歌,或通俗的華人音樂家。我回家把那卷錄音帶放出來聽,開場雅尼用鍵盤彈奏的鼓聲微微奏響,隨即噪動起來,著實嚇了一大跳,怎麼跟我別有用心選錄的芭樂音樂那麼像?樂聲中彷彿真的可以聽見她在耳邊對著我說話。
 
 道聽塗說剛死沒多久的坂本龍一去餐廳吃飯,還不難吃,算是喜歡,但店裡播放的音樂太差了,心裡很疙𤺥。想想下次來吃飯又得忍受此等著實令人痛苦的聲音爛環境。乾脆就跟老闆拍胸脯,免費幫忙設計。回家逐首按序列出一套曲目,然後是第二套、第三套從此幫場所設計音樂成為火紅熱門新行業。所以我每去小咖啡館,看吧臺裡的咖啡師把手機插在音響上,臨走前總顧不上可能有冒犯之虞,越過禮貌的禁忌,大膽上前訊問,播放的音樂是自己喜好的累積,還是有人專業提供?現在iTunes、spotify都能讓陌生人察看你的聆聽曲目,分享交流。〔spotify讓人上傳曲目,follow著聽,不曉得是不是限於特約的大大=特別貢獻者才有的權力?〕這裡的核心觀念就是秀異,秀出品味的差異=群我的分割與區隔。
 
 品味的地圖,可比擬成一種日常生活的GPS定位系統。每到一個網站註冊,系統會問你喜歡什麼音樂、電影、旅行、和寵物?加上你的每一次點擊,順序、在頁面停留的時間,綜合判定你是什麼樣的人。據說音樂品味是最準的,所以google瘋想要這些資料,特別為這項個資做了導流工程。每按讚一首歌,把一首曲子加入自己的歌單,在廣告投放業者看來,就等於代表認同或加入一個隱性的群體=展示你自己是什麼人,也=畫出群的邊界,交叉比對,足以精準把你分派進一個潛在的消費群。like可以把人,或被人拉進一個圈子;也可以dislike,把人或被人排斥在自我的欄杆〔或曰空橋〕以外。不管心理與實質,連結是人們最迫切的須要,社群網站的目的正在於此。仿佛洛姆「逃避自由」的提法,人們渴望自由,一旦給你完全的自由和自主,自行決定一切有關自我的事務,又覺得恐慌,還是交給別人決定,自己聽號令行事,日子輕鬆得多──容我喝口水,打個岔,這麼久以前的書,為什麼近年重新翻譯出版呢?對當前社會有什麼參考價值?想不通──人們渴望與人連結,現在給了你這麼好的工具,卻反而引發逃亡潮,忽然聽你宣佈退出所有社群,這種「逃避社群」的現象,又是為什麼呢?

 很少遇到有人抱持哲學層次的退出理由,〔廣義的〕情感紛爭倒是比較能想像。我不知道你的情況──說來你真應該寫篇三千字的自介給我參考備查──但我自己向來害怕與人連結,寧肯當個徹底的單子主義者──哪!勉強算這封信第二次發明的新術語──每有人想藉著喜歡什麼事務,在兩造之間搭一座橋,我馬上警覺,在自己周圍圈出一座欄杆,不給人家進來。就拿google最愛用來把繩圈套到社畜──社會的牲畜,不是會社的牲畜──脖子上的音樂樣本來說,在學校的時候,我怎樣也不肯承認自己聽國語歌。到了聽搖滾樂的年紀,來人上前攀談,開口就曰,我們搖滾族的人。嚇死了,不不不,我可不是,快快轉去別的領域。成年以後,藉著古典音樂逃避現實。在唱片行遇人盤問,都說自己聽歷史錄音,或現代音樂,儘量不要與人產生交集。反正只消有人想要把我納入一個泛我們的大同盟,我轉過身,立馬就逃走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看一篇其他筆友的日記 2024-02-25 Re:時間的灰塵2024-02-06 Re:匿名劇場2024-01-31 RE:可怕的人2024-01-22 致帳號永久停用的某站友的前半封信2023-07-28 不相干的蒙太奇,或場景收集?(3)2023-07-21 把音樂換了2023-07-20 煙花的身世2023-07-18 螢幕裡的夢境完美無缺2023-07-11 我的閱讀特技2023-07-05 不相干的蒙太奇,或場景收集?(2)2023-06-30 凌晨4點14分在陽台所見2023-06-30 雷雨時分的造句練習2023-06-26 晚風徘徊2023-06-21 午后4點17分的造句練習2023-06-20 不相干的蒙太奇,或場景收集?(1)2023-06-18 陽台小劇場2023-06-14 擦身而過的距離2023-06-10 明日陰霾2023-06-09 入睡前的造句練習2023-06-07 景點漫遊一瞬間2023-06-01 解除颱風警報的老人卡拉OK之夜2023-05-28 意識的魔法2023-05-26 關於季節的造句練習2023-05-24 深夜看龍祥電影台2023-05-21 景觀儲備倉庫2023-05-17 一日光年2023-05-13 在家繞境2023-05-11 女孩跳舞2023-05-07 馬路觀察2023-05-02 該死的素描本2023-04-25 追劇:藤子不二雄的「定年退食」到底什麼意思?2022-12-30 最後2公里,由自在派空翻,轉向成了救治派2022-12-21 思緒的小跑步2022-12-18 我媽的邏輯2022-12-02 城市景觀大補帖2022-11-18 下車跑步2022-10-24 尤利西斯一下2022-10-05 後疫情出遊2022-01-29 穿行黑暗之附餐咖啡2022-01-23 穿行黑暗之出席一場告別追思會2021-11-30 穿行黑暗 2021-11-22 讀一本書2020-12-09 一日間的旅行2020-11-09 無人知曉被火焚燒的夜2020-09-25 一個。的聲音2020-08-03 廢墟小論(之二)2020-07-28 心中蔓生滋長的廢墟2020-07-26 埋在地下尚且看不見的意義之鏈結2020-07-25 想到太陽底下去2020-07-23 我的堆積擺放2020-07-18 單人乒乓2020-07-13 Re:2020-07-12 樓上人家今晚派對2020-07-10 串流場景2020-07-02 閱讀,以一種堅毅的視覺2020-06-28 花兒兀自開謝2020-06-26 從旅館床上小寐醒來的螢幕框框2020-06-23 半透明藍2020-06-20 跟舊情人說再見2020-06-13 空氣裡都已經是暑假的味道了2020-06-11 記一本我沒有寫出名字的詩集2020-05-17 東京愛情故事2020,第二集2020-05-12 東京愛情故事2020,第1集2020-03-17 與前筆友通信的紀念日2020-03-12 三個夢2020-03-09 在春風沉醉的夜晚觀察2020-03-05 事實上唯獨只有觀察者才是孤獨的雨夜觀察2020-02-28 視覺機器2020-02-27 夜間觀察2020-02-16 雨天速描2020-02-14 後人類之夢的結局2020-02-12 後人類夢境之42020-02-11 後人類夢境之32020-02-09 又一個後人類之夢2020-02-08 後人類夢境2020-01-09 我的自述2020-01-08 黎明的味道2020-01-06 心情是完全的歐式自助餐2020-01-04 聲音的武裝巡邏2019-01-20 趕出門看大象席地而坐未完成的視頻2019-01-19 後文字狀況2019-01-18 記憶的大廈 2019-01-17 糊里糊塗不知所謂越下越大的雨2019-01-16 名家推薦的位置2019-01-15 給攝影神話一顆星負評2019-01-11 低角度亂看的觀察2019-01-10 莎岡的破折號2019-01-09 高潮電影院2019-01-08 在自家附近拍照2019-01-07 星期天的FB紀事2019-01-06 急躁引擎2019-01-05 陽光照耀著句子2019-01-04 看電影22019-01-03 看電影2018-12-30 關於夢的造句練習2018-12-27 通訊狂歡2018-12-24 終究沒人知道他想要表達的意思2018-12-17 去日本:第9-10日2018-12-15 去日本:第8日2018-12-14 去日本:第7日2018-12-13 去日本:第5、6日2018-12-11 去日本:第4日2018-12-10 去日本:第3日2018-12-09 去日本:第2日2018-12-08 驚鴻一瞥隨即消失無踪的人2018-12-02 裝滿影像的黑盒子2018-11-30 《機緣樂章》=不光是「好看」的反故事2018-11-29 告白被打槍2018-11-27 Anonymous的詩論2018-11-26 《傭兵隊長》是一本在今天也一樣會被退稿的小說2018-11-23 29年後在MOD看重播的少女心2018-11-21 怔忡於浮雲2018-11-19 下雨了


Copyright © www.penpal.tw All Rights Reserved By Penpal筆友天地 以上內容皆由各著作權所有人所提供,請勿擅自引用或轉載,並僅遵著作權法等相關規定, 若有違相關法令請<關於我們->聯絡我們> 。我們將以最快速度通知各著作權所有人且將本文章下架,以維持本平台資訊之公正性及適法性。
載入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