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陷於對方的付出跟自己的付出是不對等的困擾。
多付出或多助人,大部分得不到同等回饋到自己身上。便開始思索是否要繼續下去?很多事物都是有限資源,若這樣投資多半實質收穫全無,換句話說,這是沒有效率的使用資源。
為何要把有限的東西去給予一個不能回饋的人?這不豈是違背理智嗎?
理智跟理想衝突之際,往往沒有一個結果。曾經有過一個要好的女同學說:「我自己過得好就好,別人怎麼樣不該我的事。」,她把車停到路中,完全只顧著自己方便,即使朋友相處間會故意帶有一點自滿的語氣來讓氣氛有趣,但是,她是真心這樣想的。
「我是這種人嗎?」
有一次寒假去屏科大打院盃,參加的賽程比其他競賽提早一天結束,我有別的邀約,所以沒有跟大家一起待到最後一天,就先走了。
身為菜鳥學弟,揹著各種的裝備是自然的,再加上自己行李,那是不輕鬆。屏科大的門口離宿舍,走路得走個三、四十分鐘,寒假也沒有接駁車能來往。我知道這段路會走得辛苦,但是「提早走」是自己的決定,就認命一點吧。
我一個人就扛著裝備跟行李離去,慢慢地走,就只看看風景,想想接下來的行程,感受自己身體的狀況,此外就不在我的思考,也沒想要別人來幫忙。
走約到五分鐘,一位騎著機車的同學緩緩在我面前靠邊,他停車問我要不要給他載到門口?一眼看出那個同學不是院盃的主辦方,就只是一個路過的屏科大學生。我想他可以選擇忽視我而過,就像之前好幾輛經過我旁邊的機車一樣。
既然他停下來問我,我當然「好啊!」。因為這路上,我每走一步都能感覺腰骨摩擦,如果接受別人的幫助,這一段路就能輕鬆走完。坐上後座,快速駛出屏科大,不到五分鐘,三兩下就經過之前得走半小時的路程。
到校門口,我跟他答謝,他很快就繼續上路,我也等到公車離開那裡。
我發覺,這跟心中嚮往成為那種人是一樣的,給予需要的人幫助,不求從那人身上得到回報。當看到別人因為自己幫助而變好時,從這之中獲取快樂就足夠了。
「能力越大,責任越重」
若把自己的能力佔為己有,也只能幫助自己。如果將能力藏著,也只會只有自己知道。對務實面來說,沒有留下任何事蹟,能力就相當於不存在,便可得出自己毫無能力可言。
若把能力貢獻出去,就能在自身之外創造效益,讓總效益提升。能力越強的人,更應該要分享出去,讓強大的才能得到一個可展翅的天空,也能證明自己的擁有。
「因為有,才給得出去。所以給出去越多,是因為自己擁有很多。」
有的時候,自己一無所有,那完全沒辦法,只能從別人身上得到,才能讓自己脫困。之後,漸漸從困境中脫離,開始擁有了,看到那些曾經跟自己一樣一無所有的人,是否願意伸出手回報呢?
「我願意。」
我不是一切只顧自己的人,若還有餘力顧得上別人,就會去顧別人。照著理智走,最終會成為一個自私的人。知道願意這樣幫助的人,永遠都是社會的少數,多半都默默無聞地幫著,而且前幾眼是絕對看不出他是這樣的人。
「不用回報我啦!只要帶著這份精神去幫助下一個人就好了。」
正向精神說起來是偉大的。但是,理智與不對等的付出是真實存在的問題,是不能不提的。我不是偉人,不可能不理智,不可能每份付出都是不求對等回報的。所以理想、理智和不對等付出間,是需要被妥善協調彼此界線。
理想的幫助只能給予不損害自身的事物,也只限於有需要的人身上。
理智的衡量主宰有關自身利益的決策。
不對等的付出可以暫時的,若要關係長久,還是必須維持在對等。
「讓我自己更富有一點,那我就能給予更多。」
因為曾經受過許多人好處的自己,想再繼續把這份感受傳遞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