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自己」是現今社會的顯學,大多數的人都曾經想要知道自己在真實上是甚麼樣子。喊著「做自己」之前,如果不知道自己是甚麼樣子,那要自己去成為甚麼樣子的人?認清真面目之後,對於自己的行為與感受似乎就會有一套合理的解釋。
自我察覺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寫日記是一種方式。
寫日記將當下的事情與感受記錄下來。過程中跟自己對話、看自己的行為、聽自己的心聲與想自身的感受。寫日記是一種「表達性寫作」,將感受轉化成文字來敘述自身。
透過寫日記能幫助自我認知提升?這是個迷思。
日記有百百種型態:有些人寫下今天遭遇的流水帳、有些人針對遇到的事情破口大罵發洩情緒、有些人提出了自身的困惑、有些人寫下勵志的話等等。
有寫日記習慣的人,跟沒有寫日記習慣的人相比,並未擁有較高的自知力,白話來說,瞭解自己的程度不會比較多。寫日記對自知力提升有所幫助?如果只注重在有「寫」,那不一定有正面效果,有時候甚至是負面的,陷入情緒泥沼中的人往往很難察覺到真正的自己。
如果想要透過日記來提升自知力,是需要正確地寫日記,找到對的方法。
人並不是天生就具備高度的自知力,是甚麼讓人醒悟?往往都是需要一個「鬧鐘事件」來叫醒自己。
在遭遇到這種衝擊力十足的事件時,當下往往會有複雜的感受:為什麼是我?他是不是惡意中傷?我才不是他口中的那樣,另有隱情,等等。許多想法湧現腦海,情緒波動也無法馬上平復,持續影響著。
「從表達性寫作收益最大的人往往是從對自身的問題有不連貫且紊亂的看法開始,最終以連貫而有意義的敘述結束。」
抽絲剝繭,把混亂的思想、起伏的感受和片段零碎的線索,串成一個有條理跟意義的描述。也許事件發生當天,沒有辦法寫出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需要查證的想法。持續幾天,發現更多的細節,拼湊出更多面向的觀點描敘。最終,從事件中學到教訓,得到經驗,給這個事件一個意義,也更瞭解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
即便近期沒有這樣的事件,也能試著寫「對生活有重大影響事件的最深層想法和感覺」(心理學家潘尼貝克研究「表達性寫作」的實驗),即使只是寫出當下自己的挫折感與沮喪,但寫完之後,對於心情與狀況大多有長期的改善。往後再看過去的重大事件時,也許得到的答案會與之前不同。
鬧鐘事件不是天天上演,為了提升自知力而持續寫日記也不一定能有所效益。為了寫而寫,得想一些無關緊要事件或是捏出一點悲情來當內容進行探討,這對於探索真實的自己是背道而馳的。自我約束一下,往後站一點,好縱觀全局。寫日記的頻率緩一點,或是等重大的事情再寫,對提升自知力可能會更有幫助。
自我察覺除了「內部」自省,也得透過「外部」回饋。自知力高的人,在寫日記的時候,除了記錄下自己的觀點,也會探索別人的觀點。在事件之中,自己的內心變化,自己對別人的影響,自己的反應是否恰當,這樣能幫助事件有深入的觀察。
寫日記是一種自我察覺的方法,但是寫日記卻不一定都是為了提升自知力,甚麼是你要寫日記的目的呢?為什麼你要寫日記呢?
對我來說,我有兩種日記,天天寫的,只有條列式紀錄事件,每事件往往十幾個字帶過,不多琢磨。這種日記不在筆友天地上,存在的意義是數據跟個人足跡。另外一種帶有個人觀點與細節,內容著重思路與想法演變或是表達某種論述,這種日記是為了給自我帶來益處,釐清思緒並練習表達。(我今年的目標是多表達自我。
這篇日記是讀了《深度洞察力》,才有感而寫。
自我察覺並不容易也難以有一套廣泛適用且有效的方法。這條路上有太多的阻礙跟假象,要找到正確的認知,從外部跟從內部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本書中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比喻:一道白光穿過三稜鏡會產生色散現象。其中白光象徵真實的自我,而折射分散出的每種顏色的光是不同面相對「我」的看法,將這些顏色的光重疊起來,就會變成白光。
寫日記確實會有比較多的自我反省,但不一定能找到真的自我。即使自己很瞭解自己,那充其量也只是內部的。要真的瞭解自己,外部的看法也很重要,勢必得接受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當然這也有正確方式,不是所有意見都是有用的)。
「高自知力的人會把注意多放在別人的觀點。」
這點以我的經歷來說,在知道洞察真實的自己是需要內部與外部的觀點之後,再怎麼自己瞭解自己都不能夠達到真正瞭解真實的自己。這樣人本身對自己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瞭解跟經「檢驗」過後而得到的自信,接下來,「有效率」的作為是需要別人的觀點來建構自我。做好心理準備後(怕自己玻璃心),少點自我,多點他人,多關心別人,來健全自我認知。
簡單重述流程:先自己對自己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就不必再自己探索自我。此時該轉向往自身之外,也就是往他人關心,準備接受他人善意或非善意的觀點。從他人的眼中與自己的眼中,各種面向,各種顏色的光去堆疊出白光,推疊出真正自己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