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朋友拉坑進去,在交友軟體左滑右點上,似乎有大量的機會可以認識到生活圈子外的人。
思考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的,有些人是想找伴侶,有些人只想短期關係,有些人是想開發客群,有些人是想交朋友。
大家都在這個小平台裡,透過一些簡單的訊息跟照片,覺得合得來就按喜歡,沒興趣就點不喜歡。
雖然我覺得在這樣的平台上,很難找到我想要的那種朋友,況且具有天生的極度劣勢,更難從中脫穎而出。
不過並不在乎,沒有人天生就是高手,就算眼前會是一連串失敗,觀察失敗,從中學習與成長。
訂了一段明確時間,等到朋友退坑,也就一起退掉。看看自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走到什麼程度吧。
社會有很多圈子,會用交友軟體的人,有六成是想找個伴侶,這能從他們的自我敘述中看出來。
希望另外一半活潑開朗能逗自己笑,希望可以包容自己,或是希望可以一起成長之類的等等。
剩下的四成也都有自己希望能遇見的對象,大家都是想能在交友平台上認識個什麼人。
這個稱之為「需求」,只要能滿足需求的方法,就是「解決辦法」。
回過頭來用此分析,既然會想用交友軟體,想認識人那是自然的,那是想要認識怎麼樣的人?
這是線性思考之下,自然就會做出想像,做了很多假想,於是就產生了不存在的對象,希望這對象如何如何。
要知道能夠判斷這人的性格,那已經非常後面的事情了,得先過了第一關,彼此開始交流,才有機會走到後面。
直線思路是一個陷阱,也許他們想要的不是他們想的那樣,不少人是不清楚自己需求而亂開條件。
跳脫觀點,換個角度來說,他們來交友平台是想要被怎樣?得到甚麼樣的回饋?
在往前因來看,是什麼會想使人去交友?很多都是覺得生活圈固定,狹隘,想走到生活圈外去打破困境。
人到了一個新地方,周圍有許多陌生人,因為不瞭解會緊張,開始想自己的所作所為能否被人接受?
說真的,在未知之下,任誰也不會有把握能融為一體,如果這些陌生人顯示友善,可以接納外人,就能變成朋友。
對於交友軟體的使用者,得到「被接納」的感覺是一件好事,而且希望這行為是對方基於好意。
要如何去迎合這樣的需求?以下就來說說我的猜想,這裡強烈「不建議」為了讓自己受人肯定,而全然地迎合別人。
如果想提升配對機率,比起寫自己愛貓愛狗愛運動愛戶外,也許展現出自己能包容能接納更是能吸引到人的。
文案要怎麼寫又是另外一種學問,畢竟寫給讀者,給讀者感覺的,就不是三言兩語能輕鬆上手。我也在努力調整這一塊,這彷彿如寫工作履歷的感覺。
別人有想要被接納的需求,你提供一種看似優秀的解決方案,只要對眼,就可以賀成交。開始交流,這是偉大的第一步。
不過不是每個人做同樣的事情都會有同樣的結果,因為有些事情本來就是你不可以,他可以。
人生並不公平,客戶如果有顏質、職業與收入要求,就算你再怎麼善於接納,也算不上是套解決方案。
惦惦自己的斤兩,最怕的是用吹噓出來的解決方案,信誓旦旦,成了,事後也會被對方罵個臭頭。
不過靠沉沒成本的心理效應,也可能成為讓人又愛又恨又不得不選擇的存在,總之,絕對不是好事一樁。
擁有資源跟選擇權的人是老大,被動的人注定看人臉色,人跟人的關係並不對等。
客戶有資源有需求,而且自己無法搞定,用自己的語彙把需求給提了出來,也不一定是實際的,或跟真正想要的完全不一樣。
我們只能就能力所及,就需求去提出最佳的方案,有時候甚至要去靜心思考,釐清客戶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才不會做白工。
最後讓客戶選擇,你並不是客戶唯一的選擇,祈禱客戶選擇自己吧。
回到交友軟體上,為了追求配對機率提升,一昧地去修飾自己,這可能也是件恐怖的事情,因為可能忘記了初衷,冷靜不下來,沒了底線很容易逾矩。
能維持長久的關係自然是平等的,總不可能都迎合對方的喜好,自己也得提出一些需求,讓對方去配合,才會維持在剛好的距離。
交友平台的人際關係又不是商場,一個客戶一個廠商那樣分得清清楚楚,每個人其實同時兼具兩種角色,有時你客他商,他客你商,彼此滿足,互利。
要是能遇到相等的人,同樣的頻率,其實不用再特別做些甚麼,可以輕易地接受彼此進入彼此的世界。
人與人的關係裡,你跟我都得存在其中,自問自己來交友平台的目的是為什麼?也是想得到「被接納」的感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