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沒錢而不用理財?還是不會理財而沒錢?這類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是很難有一個一致的主流觀點。
理財的理,管理。但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理性。
甚麼是不理性?知道有一條比較快且同等安全跟舒適的路,卻不選擇走這條路。
不理性的化身,最常是一個字「懶」。
因為懶,所以讓人不理性。
這裡不講理財的方法,畢竟真要認真考量起來,那可以講個幾月都沒完沒了。
平時經常觀察人們是否能遵從理性判斷,此外,讀了一些心理學實驗的例子,都指出人通常是不理性,而我也不例外。
理性有時會違背人性,人要違背人性本來就是相當困難的事情。(Ex:肚子餓且眼前有食物,卻不吃它,放棄找食物的念頭,一直忍著,忍到自己餓死。)
不能因為懶,就沒有按照理性去行動。所以理財的理,最重要的是理性,有了理性,遵從理性,才能讓自己走上這條康莊大道。
即便學習新方法只是多一塊錢,也要費神去學新方法去多賺那一塊錢。
一定要知道這點,理財的關鍵之一是「時間」,如果進行得越早越久越正確,能帶來的收益基本上就越多。而「懶」字會讓人一直拖延,轉眼錯過的時間堆積起來,久了就是一筆相當有感的數字,這一塊錢的差距也許日後會到上百萬。
年輕人最多的是時間(餘命),換句話來說,越年輕的人學習理財,因為活得較久,所以最終能帶來的成效越大。
除了懶,「不瞭解」是第二常見的理由,當下若不瞭解而不去做,這樣是理性判斷,但是,若之後都保持著不瞭解的話,這又是為什麼呢?那又回到第一個理由「懶」。
會自主做理財的人,仍然只是少數。但想要更多錢的人,卻是社會多數。
到了今日,我覺得「理財」只適用「有緣人(有心人)」,不需要推薦別人學習理財,假使對方是因為不會理財而困窘,那是他所選擇的遭遇,旁人都應該要尊重他的決定,不需要出手干預或提醒。再想著替對方著想,生活工作就已經夠累了,已經沒有精力可(想)放在這一塊,就不用多說。
「你沒更多錢可用是你自找的,而人們都尊重你的決定。」就像沒學過畫畫的人,他畫不好是自然的,畫不好可以去學,不學那便繼續維持畫不好。
而學習理財之後,表現真有那麼神?有沒有甚麼陷阱?據我所知,當然有對於初學者來說幾乎沒風險又能提升許多表現的道路,而之後要更好的表現,就要開始冒險了。初學者這第一步要不要踏,即便旁人說安全,我也說安全,但是即便如此,自己也不會全然相信吧?
學習越多,回報越多,理財也是如此。努力才有收穫,這是資本社會的根本。
(※這論述之前已經寫了好幾遍了,但每次有這想法就想再寫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