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知道何謂「美」或是世俗的「美」,而是對於這些美並沒有多大感受。
這很困擾我,因為別人分享的美好經驗,我卻無法感同身受,因此表現得敷衍到令我自己都受不了。
想要配合他人的審美觀,這卻不是發自內心對美的感受。模仿而來的!
之前,想著臺灣有甚麼地方值得去?有甚麼特別的風景還是人文吸引我?這卻越來越困難找到答案,美景究竟是在美什麼?
昨天突然有感而發,我啊,美感低落,美「感」低落。
美景之所以美,不是景有多壯觀,也不是人有多熱情,而是有美的感受。
美是在那個片刻,美在身旁的人,美在那時做的事情,美在心裡的那份感受。
所以美景真正的美是在於「體驗」,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若是心如死水,或者被分手,內心不起波瀾或是負面滿滿,即便眼前景緻再怎麼壯麗,都與日常景色無異。
美景的關鍵是甚麼:就是讓它特別有感覺,感覺有特別。
理解因故,符合要件,即使只是在附近的公園走走,也是人間美景。如果沒有美感,就不會有美景。
所以有句話說:「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我啊,很難感到有甚麼特別的,冷感所以也變得沒啥美感。
期待也是一種美,但目前好像去哪裡都難以出乎我的預料。曾幾何時,對出遊的期待已經漸漸不如學生時期那麼強烈了。
不過真實的情況總是這樣:如果不試著到那個當下,絕不會知道有多美或是根本不美。
合歡山頂一片草原倒不如那時在小吃店一起吃著美食的美。
明知如此,要是心中不期不待,還真的很難走出去一步呢。
偶爾會想起一直自我告誡的話:要多跟人交流,群體製造歡樂,單獨則更深瞭解。也許這樣就能讓自己有多一點美感吧。